和地球一起流浪的地下城市,会是什么样?
2.环境控制。每个地下城市的规模至少都在万人以上规模,庞大的社区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它们在地下能被放置在哪里,就需要预先在地下安置一些公共设施,如垃圾处理系统。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国际化都市成为先行者,开始推行地下垃圾积存技处理技术,来解决高密度城市住宅区的废物处理问题。 3.资源循环。没有人能预测人类需要在地下生活多久,因此地下城市必须是一个可持续的栖息地。这意味着,每个地下城市都需要成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资源到底如何重复循环利用是个问题。 MIT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树栖式的设计,让地下网络可以通过太阳能来收集能量,将水分分解成燃料、氧气和电池,从而为城市生活提供能源。NASA则发布过“冰屋”,通过外层的冰为内部提供储备原料。当然,最好的是那时人类已经搞定了可控核聚变技术,让可再生资源变得足够多,来解决地下城市的大部分能源问题。 唯有解决了上述这些基础保障,人类才有可能真正在地底长期可持续地生存下来。 重新理解生活:地下世界的梦与现实 单从技术来看,地下城市要保障人类在末世生存就已经是“地狱模式”难度了。 而更大的难题在于,是如何在漫长而艰难的岁月里,在地下深处组织起一个有序社会,并重建社会文明。 那么,当人类社会转移到地下,“软实力”方面都会遭遇哪些问题呢? 首先,是个人心理的不稳定。地下城市作为一个人为的非自然空间,不可避免具有结构上的弱点,像是纵深式设计、空间拥挤狭小、与自然环境隔绝。 在这种密闭空间中,人的想象力和恐惧感都会被放大,更容易产生绝望和崩溃的心理。如何保证人类在漫长的地下岁月中始终保持情绪稳定和理性,为了文明延续而奋斗,是摆在社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很多科幻文学作品和技术解决方案中,都会采用全息屏等技术来模拟自然环境变化。《流浪地球》中男主角为了逃课,就打破教室的模拟屏成功制造了混乱。 其次,生活方式带来的社会阶级问题。地下城市空间狭小、人口减少,又要应对探索新空间等严峻的生存任务,因此,地下城市的工作模式会是极其繁重的。这样的高压之下,底层普通人是否会一直默默忍耐,坚守一个可能需要几千年才能完成的理想,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很可能并没有电影所表现的那样岁月静好。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星际殖民还是地下城市,都会让理工科生先上。但人不是机器,新社会更需要有人来提供行政、调解、文娱、教育、设计等文艺类的工作,以避免群体性心理问题,提高新世界的生活质量。 那么,在新空间下将会发展出怎样的社会文化,传统的社会结构又会发生怎样浴火重生的变革,恐怕才是地下城市最难穿透的壁障。 综合来看,地下城市想要成为人类新的栖息地,并不那么容易。因为这背后隐含着的是社会文化、制度、技术、经济等一系列因素,对今天的人类来说还言之过早。 或许只有经历某些生死存亡的痛苦时刻,人类的地下进行曲才有必要和可能真正奏响。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