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得得独家】 支付宝、微信发函火币背后博弈:场外交易的监管困局
早在2017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其中第4条写道:“各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直接或间接为代币发行融资和“虚拟货币”提供账户开立、登记、交易、清算、结算等产品或服务”。 在国家制度层面,态度非常明确:法币与数字货币之间的交易在中国是不允许的。 但是时过一年半后,银行直接转账的OTC市场依然有效存在,商户、用户可以不明文标注支付宝或微信的信息,而是用隐晦方式规避限制,甚至有部分交易所发展出不同域名的子站(即“马甲”交易所)用于规避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审查。 究其本质,是尚未完善的监管体系与灰色产业链利益之间的相互博弈。 “现在监管的效果与监管的力度是有折扣的,这个刀其实随时还可以再往下挥一挥。 ” 前交易所从业人员李想直接指明:“目前的监管思路以形式和一刀切为主,还没有过渡到实质和大数据。一些现象,体现了监管流于表面形式,也体现了行业从业者流于表面形式。” 链得得App了解到,交易所披露的场外交易数据,实际上很微妙,由于交易所本身可以自己在里面充当买卖方,进行撮合交易,这就表明:严格意义上说,许多交易所的场外交易,其实还是在场内,并不是真正的场外交易。 另一方面,OTC交易本身也有诸多弊端尚未解决,除存在买卖双方洗钱或者财产转移的可能性外,交易平台信息不对称、假冒伪劣者众多,导致OTC实际成交量有限也是一个重要难题。 “我这边十单交易可能都不会成一单,买家和卖家很多都是不真实的。”一位数字货币投资人告诉链得得App。 在OTC交易中,有一大堆非常活跃的中间人,他们有强烈的这种意愿想把交易促成,所以会显得场外交易需求非常旺盛。 但是实际上交易的成功率非常低,存在了太多关联的中间人,有时候一个卖单可能都会传十几个分支出去,呈现出一种虚假的交易数量。此外,OTC交易的手续费并不透明,其中不少卖家与平台服务商之间都有利益关系,会以打包服务的形式整体向外兜售。 总体而言,国内现行数字货币交易监管在执行层相对宽松,而交易所们也仍需自律,维护用户权益,才能获得自身和行业更健康的发展。(本文原发布于链得得,授权钛媒体App发布,作者:链得得潘璇)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