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战略悬崖
第一, 如果以“品牌出行”为出发点,应该立足于不断推出专业性高溢价服务,而非盲目扩大规模。比如:专车的服务包括开车门,拿行李,提供饮品等,这些其实还只是等级的定位,并没有体现出司机驾驶技术、服务水准等差别。如果对其进行细分,应该可以创造出“金牌司机”的高水准、高薪工种,这个工种如果成为了“司机之王”,能够帮助滴滴缓解在司机群体(特别是出租车)里的抱怨和怨恨一定是有帮助的; 第二, “品牌出行”具备服务的外向扩张性,这和AI等互联网能力构成了滴滴应该有的研发格局。简单说,我们讨论几个比较特别的需求,你是否有去工商税务办业务找代理商的需求?是否有去处理交通罚款找人咨询的需求?是否有委托靠谱的司机师傅送小朋友上学的需求?这些都是具有极强服务属性的专业需求,也可能是高溢价的。而滴滴天然具有通过AI做精细化服务的能力,是否有更创新的高溢价服务提供给高端用户,这不仅有利于强化人们对滴滴科技创新能力的认知,也是提高司机收益的技术方向。从用户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滴滴应该推出一系列高溢价的品牌服务,或者通过专业准入认证形成系列的特色产品,目前仅仅是关注和出租车司机的零和博弈格局是非常小的; 第三, 从司机服务的角度看,滴滴有必要通过服务的等级为司机行业建立一定的职业阶梯发展体系,滴滴是否有更大的格局为司机创造美好生活的通道,这也很值得关注。基于已经高度行业垄断的特殊地位,需要滴滴体现出这个责任感帮助司机们彻底解决上升通道的问题,如果这方面有创造性的思维,一定会形成广泛的用户,并构建一个坚定的基本面支持者,也会反作用于公众对滴滴先进性的认知。已经成为百万人生计工具的滴滴,为什么不能成就更多司机的人生梦想呢? 而我们很明显的看到,滴滴目前的战略仅仅是围绕交易展开的,这是纯粹的互联网玩法,在诸多行业看起来已经落地生根,但探究起来都是很有隐患的。比如携程模式后遗症是长期受到精细化服务不到位的指责,拼多多模式甚至淘宝模式从来没有和假货形成好的区隔,腾讯的游戏作恶质疑更是此起彼伏,到了2019年马化腾才提出“科技向善”的思维解决公关问题。从大的互联网角度看,如果滴滴不对其战略思想做根本性调整,即使能成功完成上市,其面临的实质性挑战注定会周期性出现。 2016年5月,周掌柜咨询团队发表《苹果投资滴滴剑指人机智能时代》,当时读者和业界反应是非常热烈的。我们站在积极的一面感受到苹果对AI级应用的重视,对内生态赋能能力提高到战略级位置,同时也体现出对中国区市场长期价值的认可。但相对于2016年滴滴作为“创新者“的品牌势能,今天的滴滴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这几年AI创新应用乏善可陈。虽然过去几年,滴滴事实上为中国民众提供了真实的出行便利,让中国交通智能化水平跻身世界前列,但由于上面提到的一系列“本土化创新”的不足,几乎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起码已经没有人认为滴滴的创新是值得正面传播的。短短三年,沧海桑田,背后的大逻辑值得程维、柳青和其他滴滴高层深入思考。 综上,虽然几乎每一个忠实用户的骨子里很不愿意给滴滴的创业者、创新者们伤口撒盐,以至完全抹杀这家高科技公司对中国用户提供的便利和行业贡献。但滴滴确实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不仅面对内外部环境的“战略悬崖”,也非常有必要通过对“品牌服务”的新思维防止“先进生产力”成为“落后产能”。 站在互联网大潮退去的大历史背景看,滴滴的挑战没有特殊性。滴滴现象也考验新时代的监管如何平衡产业扩张与行业生态的关系,中国的创新环境即不能像法国、德国这样的创新保守型国家过分监管和限制企业,也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金融资本主导产业模式。一个过度金融化的创新环境,注定会极大的限制新型创新的出现。 最后我们再做一个假设:如果滴滴在行业内拥有更多活跃的竞争者,或许滴滴会有更好的学习对象和坐标完善自己的创新,如果滴滴能早一点慢下脚步聚焦“服务”这个出行行业本质,或许今天不至于在媒体和舆论中如此被动——滴滴是否会一步步变质为一家没有研发、没有服务,只会奔跑的公司? 跨越这个“战略悬崖”注定需要大决心和大智慧,滴滴依然有机会因为改变了“黄包车夫”的命运载入商业史册。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