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用户、商业化,短视频的风还能怎么吹?
抖音的商业化几乎是复刻了媒体广告的全套打法,开屏页、信息流、视频外链广告等,CPA、CPM、CPC的效果付费仍然是媒体广告在技术上的叠加。然而,在可见的报价PPT中,在头条系产品的加成,却让抖音的价位水涨船高。 闷了近8年的快手,从去年10月宣布正式商业化以来,快手对于广告非常节制,如果不提大众对快手内容的腹诽,从产品角度看,快手是一个忠于自己核心功能的产品,几乎没有开屏页广告,也几乎没有用户预期之外的外链和弹窗,快手的商业化奉行的仿佛是某种禁欲主义。 这让微视不知道该学谁,就目前产品形态而言,笔者认为微视不会在未来进行大规模商业化,而是作为战略卡位的产品持续生存,从微视产品内的运营逻辑来看,签到、勋章、观看红包,怎么看都像只是想把用户牢牢先攒在自己手中,商业化纯属佛系。 那么短视频平台的商业化,就没有任何发散的空间了吗? 「事实还真是这样。」 广告、电商、游戏,三大变现方式,没有第四条捷径。但广告还是那个广告,电商还是那个电商,用户价值在那,商业价值就在那,短视频平台未来的商业化路径,流量和技术是准入门槛,生态体系的加成是额外Buff,但决胜的关键点还在于——「广告或电商与用户价值的深度融合。」 平台为用户创造价值,用户自我创造价值,最后两相的价值就是平台商业价值的源泉。而用户自我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内容平权和算法支持的浑厚内劲。 抖音的带货电商模式是一种尝试,围绕广告主的原生落地页也是一种尝试,但逻辑都出乎此类,任何商业化的前提都将是用户能够在平台自我实现价值,快手对于直播主播的分成也是一个层面,但销售带量与平台自身创造力的爆发的结合才是视频平台成为商业化成功案例的契机。 还有一条可见的逻辑是,把平台的B端做透,绑定到快消、汽车等高金行业,持续输入针对这一客群的平台价值报告,成为某种行业赋能者,以用户的价值声量配合运营活动吸引金主投放。传统的逻辑是金主主导,而嫁接至此或许能形成平台主导,也让商业化不再依赖他人输血。至少,我的平台价值对于你而言永远是转化的金矿。 最后,我想说的是,算法下的内容平权是势,下沉的用户是水,借势乘水,在风口下的短视频商业化逻辑探索,这风或许还要吹很久! 此间思考,也仅限思考吧。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