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温州站长网 (https://www.057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程 > 正文

科创板,一瓶AI的卸妆水?

发布时间:2019-03-29 06:30:10 所属栏目:教程 来源:甲子光年
导读:原标题:科创板,一瓶AI的卸妆水? | 甲子光年 都9012年了,AI公司到底值多少钱? 作者| 小北 编辑| 火柴Q、甲小姐 设计| 李丹 “一级市场估值和泡沫怎么起来的,他们自己心里没点数吗?”一位券商科技产业分析师在谈起即将到来的科创板时对我们说。 “我

其核心逻辑是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着眼于对公司内在价值的评估;适用于处于成熟发展阶段且现金流稳定的行业,如制造类、消费类、公共事业类企业。但绝对估值法不能很好地反应市场变化,且模型计算复杂,各种参数基于预测,包含很大的主观因素。

2. 相对估值法

按照公司所处的行业和细分赛道,在一系列核心商业指标、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对标行业典型公司或平均水平,通过比价来定价。常用的对比指标包括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3]。

比如在科创板对标的纳斯达克,市销率就是最常用的对比指标。其好处是淡化盈利,适合互联网这种需要长期战略性亏算来维持未来成长性的行业。

如京东在2014年上市时,就对标了同类公司亚马逊的市销率。当时亚马逊的市销率为1.2倍,京东的承销商在定发行价和估值时则选了2015年京东预期销售额的0.7-0.8倍。

尚处于发展阶段、商业模式还在完善中的AI公司显然更适合相对估值法。在这种大思路之下,未来市场主要有两部分挑战:

挑战一:AI公司核心商业指标亟待厘清

这里可以用此前的互联网公司做一个类比。

关注互联网上市公司的人不难发现,各公司的财报基本形成了固定的指标体系,披露访客量、活跃用户数、平台交易量、用户使用时长等已成为常规操作。

这些指标的共同点是全部围绕一个中心:用户。

因为to C互联网公司的核心商业价值就来源于用户。只不过由于商业模式不同,侧重不同,比如访客量对应于门户等模式;活跃用户数、使用时长等对应社交、流媒体;平台交易量对应电商。

未来AI公司也需要有发展出自己的核心商业指标,这是判断其价值的一个“锚”。

根据具体商业模式的不同,锚的形态各异。

目前的AI公司基本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侧重于技术投入,有平台潜质的AI公司,或者也可以叫“横着长”的AI公司。

这一领域的玩家现在多是巨头,但也不排除部分头部的成长期公司有跻身平台的潜力,比如一直在这个方向上讲故事和努力的商汤。

目前看来,几个比较明显的平台商业模式包括:智能语音平台、自动驾驶平台、人脸识别平台、AIoT平台等。且AI在云计算平台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对这类“横着长”的AI公司来说,合作伙伴/开发者数量、某个功能的调用次数、调用均价、数据量、单个开发者带来的平均收入等可能成为确定其价值的重要指标,或可表达为:

V平台=f(合作伙伴/开发者数量,调用次数,调用均价,数据量)

一些平台已在积极披露这些数据:如百度阿波罗自动驾驶平台已有上百个合作伙伴,且已开始有收入;去年,谷歌和亚马逊先后发布其语音助手接入的智能设备数量,前者是5000种(去年5月数据),后者是2万种(去年9月数据)。

二是侧重于深耕行业应用,如做金融+AI、医疗+AI、营销+AI的公司,即“纵着长”的AI公司。

对这些公司来说,理想的商业模式一定是可规模化的、产品化的AI,而不是项目制的AI。

对于产品化的AI而言,其核心价值逻辑包括行业变量(行业、场景的市场空间),和产品的商业价值(客户/用户数,客单价/单次调用价格,年订单总额,复购率等等)。其估值方式可表达为:

V应用=f(市场空间,客户数,客单价/单次调用价格,年订单总额,复购率)

一些在产品化上走得较远的公司已开始向市场披露具体商业数字:如走云端芯路线的云知声近日对外披露,其语音解决方案已在去年落地200多万台智能家居设备;最近半年,其Pandora智能中控解决方案已经落地2万多间酒店客房。

实际运营中,也不少公司“横纵兼有”,一边做平台,一边开发应用,这类公司则可以采用“分部估值法”,不同业务拆分,估值加总。

V= V平台+ V应用

挑战二:对标指标将经历演变

在核心商业价值进一步厘清的同时,资本市场的投资人和AI公司未来还将在互动中,进一步确定合适的对标指标——即到底是采用市销率还市盈率等指标进行估值。

这和单个公司以及行业整体的商业成熟度有关。

在2019年的当下,许多估值和收入达到科创板上市标准的公司其实仍处于商业摸索探索期,尚未形成稳定的销售,更谈不上稳定利润,对这类公司来说,要么就是“不急于上市”,如果真要上市,则初期市销率(看销售)和市盈率(看利润)可能都不合适。最初的估值将是一个多方协商、市场询价的结果。

而随着公司商业模式的逐渐成熟,以以往多个行业的估值演进来看,未来应该会先过渡到市销率,再过渡到市盈率。

大的方向很明确:估值逻辑会不断地向商业本质——盈利靠拢。

最终:AI将收敛为一个因子

科创板,一瓶AI的卸妆水?

在讨论了二级市场对AI公司估值体系的影响后,转换视角,再来看AI公司对二级市场的影响:

未来,AI 将会收敛成整个资本市场的一个估值因子。

自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新物种出现至今,远有亚马逊、Facebook,近有美团、滴滴,互联网公司对二级市场估值体系的最大颠覆是:市场接受了长期的战略性亏损。

最典型的是亚马逊。它曾经历连续20年的亏损,市值却逐年增长,并在2018年短暂超过万亿美元大关。人们甚至说“只有处在亏损状态的亚马逊才是最值得投资的亚马逊”。

同理,AI元素的批量性崛起,也将潜移默化地改变二级市场评价公司的总体核心逻辑和投资心态。

已有苗头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已上市公司,正在用添加AI能力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长期价值和市场对自己的发展预期。

对各行业公司来说,AI或“智能化”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新增价值,也会成为衡量价值的重要因素,具体到估值逻辑里,可能会转化为“人效”、“人力成本”等指标,即:

V=f(常规估值指标,AI渗透率)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