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温州站长网 (https://www.0577zz.com/)- 低代码、办公协同、物联平台、操作系统、5G!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打破纪录!一次性将41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是如何做到的

发布时间:2023-06-16 11:30:34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网络
导读:   6月15日13点30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载八十八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6A星和其他41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刷新了我国一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



  执行本
  6月15日13点30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载八十八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6A星和其他41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刷新了我国一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
 
  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具有“可靠性高、经济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达1.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可支持单星、多星并联、串联、搭载等多种形式的发射需求。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长二丁火箭总设计师李建强介绍,一次性将这么多卫星安全、顺利地送入轨道,首先要解决卫星在整流罩内的布局问题,不仅要保证“坐得下”,还要“坐得舒服”。为此,研制团队梳理卫星的结构和任务需求,挖掘潜能、优化布局设计,最终采取“38颗卫星壁挂+3颗卫星侧壁”的搭载方式。
 
  高分卫星“头等舱座椅”由前方的卫星适配器和下方的四个锥形支承舱单元组成。为了便于高分辨率星箭联合操作,4米高的多星适配器被分成上下两个中心承力筒。“其中,38颗卫星绕中心承力筒按列布置,并保证彼此间的安全距离——如此一来,卫星适配器就可‘座无虚席’,但如果为新增‘座位’而一味增加承力筒的高度,‘乘客’在飞行阶段将会面临难以承受的振动和颠簸。”李建强强调。
 
  为了让41位“乘客”畅享舒适的飞行体验,研制团队有效利用整流罩内的空间,让适配器下方的“乘客”挪了挪“脚”,又在支承舱开辟出3个“专座”,使41颗卫星都能顺利“上车”。
 
  卫星数量越多,分离出去后在轨道飞行碰撞的风险就越大。本次41颗卫星的“目的地”一致,如何确保“乘客”安全顺利“到站下车”,并按照规定的分离方向和速度精准入轨,是完成此次任务的关键。为避免“下车”时出现拥挤碰撞的情形,研制团队巧妙设计“落客方案”,让卫星依次有序分离。“每层‘乘客’为一组,将筒状卫星适配器上的38颗卫星分为6组,下方支承舱上的3名‘乘客’作为第7组。此外,本发火箭配套10个反推火箭,通过开启反推火箭拉开每组卫星间的距离,也可以保证彼此之间分离的安全性。”李建强解释。
 
  本次发射的41颗卫星均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其中包含36颗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遥感卫星。入轨后,这36颗吉林一号卫星将与已经在轨的72颗吉林一号卫星组网。至此,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108颗。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秘书长王海峰介绍,吉林一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国产北斗三号系统卫星,具有独立运行能力,可实现全球覆盖。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