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吴孟达试验的姥爷韩子昂1999年生人,是名副其实的90后,所以在《流浪地球》为了烘托人物情感,仍然安排韩子昂使用我们目前常见的触屏手机刷抖音,先不说在2070年还有没有抖音,就算是有,也不会50年没有任何变化。
此外,由于当时的网络环境与社会环境相较于现今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所以韩子昂拿着的触控手机历经四五十年的沧桑也不会有那么好的成色(这一点,我们可以以自己为参考系,看看身边还有没有2000年的手机)。
欧美科幻电影的前瞻性

《星际迷航》中的“交流者”(图源:豆瓣)
以1966年诞生的科幻剧《星际迷航》为例,其中用于沟通的就是巴掌大小的“交流者”,正是这个创意启发了马丁·库珀,使其创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台移动电话。
所以,我们可以以欧美科幻片为参考,展望下未来科幻手机的形态。

《太空旅客》中的透明“iPad”(图源:豆瓣)
在2016的电影《太空旅客》中,比大道至简的飞船更引人注目的就是主人公使用的透明“iPad”了,这块“iPad”可以有效的利用全屏幕的空间,即科幻又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相信未来手机也会朝着“一块透明玻璃”的方向进化。

《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AR会议(图源:豆瓣)
也许是觉得二维界面不过瘾,好莱坞科幻大片《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中,几个巨头开会的时候使用了AR技术,得以实现面对面的沟通。
虽然目前的手机也都开始布局AR、VR技术,但是对比《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可以将整个人完整的投射到会议室,现阶段的AR、VR技术还是显得小巫见大巫。
回到《流浪地球》,如果片中的AR技术足够发达,那么在结局刘培强大义凛然赴死的时候,就可以和儿子见最后一面,而不是单单通过语音告别。

《钢铁侠》直接呈现在面部的操作系统(图源:豆瓣)

《流浪地球》中的头盔仅起到防护作用(图源:豆瓣)
此外,仔细观察影片,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人在室外的时候都带着头盔,那么与《钢铁侠》类比,《流浪地球》的人们完全可以把手臂的显示屏通过AR技术投射到头盔面板上,有效的利用现实空间。
总的来说,虽然《流浪地球》在细节或设定上存在一些BUG,但是瑕不掩瑜,其流露出的独属于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底层逻辑的硬科幻设定都在国内科幻电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只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获得丰厚的回报,才能吸引后续的人才、投资继续开荒拓土,继续为观众带来优质的科幻影视剧作品。
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未来中国科幻电影也能在设定上耳目一新,从而影响、启发现实世界的我们,进一步颠覆这个“小破球”。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