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温州站长网 (https://www.057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酷站推荐 > 推荐 > 正文

一文揭秘边缘计算参考架构2.0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9-03-29 18:30:08 所属栏目:推荐 来源:51CTO
导读:随着物联网和5G网络的发展, 边缘计算逐渐成为许多大佬的关注点。边缘计算作为新的计算范式,在靠近设备端的运算上,展现出了实时处理与高效节能的优势。那么,业界如何定义边缘计算呢?它目前的市场状况与未来的发展前景又如何呢? 2018 年 5 月 18-19 日,

该架构具体包括:深度学习、预置模型、云端训练、边缘集成、边缘部署。同时,它也面向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如视频应用)提供各种工具链,以更好地支持应用开发。

边缘计算

针对机器学习,我们的平台提供了一整套的工具链,来实现核心构建、建模、以及模型库的发布。

前面提到过,工业项目一般周期都特别长。我们当年做过的一个空气压缩机的降能耗项目,就持续了半年多。

其中涉及到了如下关键因素:

IT人员跨界到工业领域,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熟悉各种环境。因此,工业项目往往需要外部和内部专家的合作,充分发挥IT人员擅长做数据,和OT人员提供支持的优势,并能持续交互与合作。 我们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对工业现场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清洗和打标签。由于过程比较复杂,因此往往需要半年才能做出像样的模型和框架。当然,后期的迭代数据会比较快。可见,IT技术在工业领域不但需要有较长的沉淀周期,而且也顶多也只是一个赋能的工具。

边缘计算

由于在许多场景中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在边缘侧有一个轻量化的架构。如上图所示,我们在边缘侧提供了EdgeCore,这一无服务器架构。

我们将网关等组件统一抽象为边缘计算节点,通过协议来形成本地的逻辑组,从而实现设备的统一、交互、协助、以及去中心化。

边缘计算

在边缘侧,其实每个行业的场景都是不一样的。例如:水库机组的不同水泵之间,就需要有一些内在逻辑,以实现在云端连接出现故障时,不同主机仍可进行交互。

如上图,SmartMesh提供一个服务总线,我们通过抽象每个节点,并在此基础上去定义逻辑。而在其他场景下,我们只需修改上面的逻辑,并保持下方不变,便可很容易地实现适配。

边缘计算

当然,在物联网边缘应用的场景开发中,我们碰到过许多问题。例如:华为在交付它所提供的网关时,从网络接口的配置,到场景的切换与测试,都不但耗时,而且可能发生各种特殊环境的问题。

边缘计算

如今,我们实现了在云端提供一个集成式的开发环境,从而仿真出网关类的硬件,以及不同的设备库、各种OS库,甚至是网关的内存资源都能被仿真出来。如此,用户只需简单拖拽,便可构建、加载出一个运营环境。

边缘计算

过去,我们往往需要人工巡检包括胸牌、警示牌的安全相关状况。如今有了机器学习、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方式,我们就可以构建出模型库与合规库。通过现场的照片采集和云端的数据分析,我们就能很方便地得到相应的安全报告了。

另外,过去人工检测芯片电路板,一般每块板需要大约5分钟。如今摄像头通过机器学习和机器识别的方式,大幅提高了准确度和效率。

边缘计算

同理,我们基于机器学习,对空压机的各种多功率参数进行了控制与优化,使之能耗减少了2%—4%。

边缘计算

在3C领域,通过取代人工识别,我们也能将人员的工作量降低48%。

边缘计算

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把来自垂直方向的需求进行水平化,通过统一术语和架构,最终促进产业的协作与发展。

边缘计算参考架构2.0实践与思考

边缘计算

上图是我们提出的边缘计算参考架构。最上面是智能服务,它处于云端和边缘层,其本质上是为开发和部署提供全流程的服务。

而它的最底端是一些边缘传感、边缘网关和边缘服务器等物理设备,它们负责将采集到的信息数字化。

可见,负责架构上方的IT人员和负责下方OT人员需要通过交互,来实现业务,并一层层地映射到具体的行业之中。因此,大家需要使用统一的语言模块化描述具体的需求。

与此同时,上面的数字世界跟下面的物理世界在交互时,需要有一个中间层,以负责定义各种业务规则,实现上下映射,并层层进行屏蔽。也就是说:对于业务层来说,它不必了解过多操作和物理层面的资源信息。

因此,我们把边缘侧整体抽象成了一个边缘云,然后通过接口跟上方进行交互,进而层层解耦,直至下方那些纯工业人员所关注的物理层。

过去因为考虑到切换的成本太高,大家都害怕被某个“阵营”所绑架,因此在合作时都很谨慎。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