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揭秘边缘计算参考架构2.0的实践与思考
而如今,通过该框架,大家能够实现协作与融合。不同的用户能够通过生态的协作方式,能够打通每个层次,最终提供出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全流程服务的解决方案。 下面我们来看看架构中的几个关键点: 从概念视图来讲,我们将网关和系统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定义成不同的逻辑节点,然后向下提供实时计算、轻量计算、智能网关和智能分布式等OS。 从功能视图来讲,我们可以通过虚拟化,来实现软件定义的功能,而且还能细分为缺省功能、数据分析、实时数据以及行业定制化等方面。 从功能视图来讲,我们基于该模型框架实现了开发接口的标准化和操作运行的自动化,从而让IT人员和OT人员能够建立协作关系。 由于边缘云是一个分布式的调度系统,因此它能够通过业务策略来予以定义。 对于整个应用而言,该框架提供了从开发层到部署层的支撑,并且通过业务编排来实现业务的快速部署。 因此,我们所提供的框架,能够定义出数据处理的核心服务和整体调度。而用户只需在其中进行业务逻辑的实现便可,从而实现了平台与用户的分工合作。 从部署视图来讲,既有分散式的,如摩拜单车,它们每辆车上都被嵌入一个小模块,其基站起到了网关的作用;又有集中式的,如在分布式电网里,有着大量的计算节点,并在边缘侧形成边缘云。 而且它们的流量模型也略有不同:分散式主要采取的是南北向的流量模型,所有数据直接与云进行交互。 而在集中式的场景下,由于本地侧装备希望有更多的自主化,因此大量的流量是东西向交互的,只有少量的流量经过长周期地清洗、聚合后再被上传。 相关阅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工业互联网ICT的新挑战 2018公有云提供商TOP50 BAT的“大江大河”:互联网三巨头最全投资版图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