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开启科幻元年?背后的中国视效产业没那么乐观
剧组各个工种的团队,从开拍到后期换了三、四波。最后还是硬撑着完成了125天的拍摄。其中,龚格尔觉得最困难的是重建一套工业化的制作标准。由于好莱坞的拍摄已经形成工业化,一环套一环,而在拍摄现场,很多环节之间还存在人力或是技术的缺陷,只能有“土法”补充。例如,演员身着重达80斤的外骨骼防护服不便休息,制片主任就用龙架吊起来,让演员站着休息;没有固定标准的特效绿布,就随时举着绿布移动。 张勃提到,导演对于电影工业流程有很清晰的认识,“比如视效和概念设计团队从剧本早期就已经进入,并在全流程跟进,这为拍摄和后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他认为,理想的情况是,准备阶段就可以对最后效果有大致的了解,借助故事板、动态预演等,为拍摄和后期节省大量时间。 图为导演郭帆和吴京在片场 当影片前期完成拍摄,进入后期制作时,北京文化最初的投资已经用完。郭帆提到,“双方在谈判,甚至拍桌子后”,北京文化又追加了投资。他形容,这次打开科幻电影之门的过程更像是在创业,“作为创业者,从一个人到找到合伙人,从700人到4000人,人聚集在一起,才会产生力量。” “土法”背后的中国烙印 《流浪地球》开拍前,主创团队去到全球最知名的视效公司——工业光魔取经,但他们很快意识到,要完成电影,几乎无法借助好莱坞团队的经验。 “按照好莱坞的成本计算,一个7-15秒的高难度镜头,报价在12万-28万美元之间,太贵了,完全不用考虑”,龚格尔提到。 《流浪地球》前期拍摄完成后,总共4000多个视效镜头,并且大多数是A类视效难度,后期制片人孙静在权衡预算之后,和导演一起把镜头删到2000多个,其中80%视效由中国团队制作完成。 其中,More VFX、Base VFX、橙视觉,都是国内视效领域的佼佼者。 蔡猛提到,一部电影后期的视效镜头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包。前后参与团队达到7000多人。其中more派出了近2000人的团队。“韩国的Dexter等团队也参与进来,但实话说,从后期技术方面,中韩之间的差距已经非常小。” 在张勃看来,启用中国视效团队有两个重要的优势,一是沟通顺畅,团队能更好地了解电影表达的内涵,对于中国观众的审美和情感有更好的把握;第二,由于中美电影工业发展阶段差距较大,中方的团队在工业流程上相对灵活,有利于更好地与剧组对接。 “好莱坞的技术人员分工细致,就像流水线一样,他们想的是完成自己的工作,而更多中国公司的出发点服务于这部电影,可以根据剧组的要求做出调整。” More的视效负责人Ahdee提到,很多电影中的想法,在好莱坞或是其他电影中都无法找到参考方向,“行星发动机的镜头是我们主要负责,这是1万座喷射高度达万米的火焰,推动地球踏上2500年的流浪,这在其他电影中没有见过。需要极大的想象力,就加上科学的严谨性。” Ahdee回忆,在《流浪地球》的制作过程中,他连续加班了10个月,几乎没有一天可以在晚上10点之前回到家,“甚至很多员工直接在办公室里休息。” 正如视效总监丁燕来在微博中回应观众的质疑,虽然维塔和韩国的视效团队都参与了小部分制作,但《流浪地球》的核心视效团队来自中国。 北京文化电影事业部总经理张苗提到,中国科幻影片和好莱坞科幻影片的最大差异,取决于有没有一个中国的内核,而这个内核实际上就是中国的人物,中国的故事和中国的情感。 而《流浪地球》的故事从最初就打上了中国的烙印。 龚格尔提到,工业光魔的人在听到这个故事时,曾表达出困惑——为什么要倾尽全力保住地球,而不是迁徙到其他星球上居住。“西方人受到大航海时代文明的影响,而中国更加安土重迁,受农耕文明影响大,故事里连男主角的外号都叫‘户口’。”龚格尔提到。 前期概念设计中,这样的理念也一脉相承。因此,如何把中国元素融入一个硬核的科幻故事,是团队初期遇到的最大问题。 张勃提到,仅“地下城”的设计前后就改了几十版,既要突出末世的残破,又要突出中国特色的人情氛围。 图为中国特色地下城的概念图 “我们没有借鉴欧美科幻大片里的建筑设计风格,而是选取了前苏联的工业模型,打造冰封的城市和金属机甲,这对中国观众来说更加熟悉。据说有观众在其中找到了老工厂区的感觉。”他认为,最终呈现出来的教室、小餐馆、麻将厅等,都实现了让整个电影氛围更人性化。 那些初露头角的视效公司 《流浪地球》筹备期间,张勃几乎在每次会议中,都可以看到郜昂、丁燕来和More VFX CEO徐建的身影。“按理说当时只有剧本和草图,离他们的工作实施还有很久,但是他们都在前期贡献了想法,也为中后期的制作降低了沟通成本。” 视效流程前置,影片全流程跟进,是很多视效团队希望达到状态。此前,More VFX已经尝试全流程的一站式视效服务,在《悟空传》、《一出好戏》等电影中,他们参与了前期概念设计到后期的全流程跟进,《悟空传》更是独家完成了80%以上的特效镜头。 这是科幻电影工业化的必要一步,但这样的做法需要得到主创团队的认可和全行业的推动。 《流浪地球》上映一年前,徐建曾经在朋友圈发文,批评不负责任的片方,“公司2017年因为制片方的无预期日程变动,错过了包括《唐人街探案2》、《邪不压正》等多部大片的生意。2018年开始要坚决执行不给定金不留档期、到期不开工定金不退等制度,以免公司破产。” 那时,More VFX已经凭借《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悟空传》连续两年拿下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在业内有不小的知名度。但对于很多片方来说,视效公司还是为拍摄“修修补补”的团队。 图为More VFX CEO徐建朋友圈截图 “制片方经常推迟交素材、压缩制作时间、私自减少报酬等,对后期公司来讲,利润受到严重挤压。”蔡猛提到。 “如果最后留出的时间长一点,我们可以做得更好。”Ahdee和团队在1月底才完成《流浪地球》的收尾工作,虽然这个时间相对很多项目已经较为充裕。 Ahdee提到,参与《流浪地球》制作最大的收获或许是让More VFX积累了很多科幻领域的视效解决包,这将在之后其他项目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