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温州站长网 (https://www.057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程 > 正文

“接盘侠”东莞:华为搬来“全球最大园区”

发布时间:2019-02-15 23:14:07 所属栏目:教程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导读:华为员工行走在松山湖基地。图/视觉中国 法新社记者Ryan从火车窗口望出去,红白蓝的法国国旗颜色在路边掠过,熟悉又陌生,旗帜上“华为”的八瓣菊由聚拢到散开——这里不是巴黎,而是巴黎镇。 2018年12月18日上午,华为从瑞士引进的轻轨小火车,搭载着来自

并且,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东莞企业在国内市场中也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东莞市委原书记刘志庚称之为东莞的“双边缘化困境”:既因为引进的产业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为主,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也因此使本土产业成长空间受挤压,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落后,在国内生产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

东莞自身也意识到了外源型经济面临的风险。

东莞市发改局副局长王钊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早在2001年,东莞就打出了“三张牌”:城市牌、外资牌和民营牌,首次将民营和外资放在同等的地位。背后的思路,是通过助推本地民营企业壮大,逐渐改变外资占比过高的局面。以城市更新为核心的“城市牌”,也旨在为民企转型提供支撑。

2004年4月,东莞将原本“加工制造基地”的城市定位,调整为“现代制造业名城”。王钊鸿指出,这说明东莞转型的思路很明确,就是从传统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现代先进制造业,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向产业链前后延伸。

在2018年发布的《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中,东莞进一步将定位调整为: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中心和创新型城市。

引进来,如何留得住?

东莞市发改局副局长王钊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东莞对松山湖的期待,是通过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项目,带动东莞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对东莞的产业升级转型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引进来以后,更关键的问题是,是否“留得住”?

2018年12月24日晚上,广东思沃精密机械公司副总经理解红伟的手机亮起,“新哥有约”微信群里发来消息,新哥在群里提醒大家,东莞2019年市级“倍增计划”试点企业可以申报了,截止日期是12月31日。

“新哥”是松山湖管委会科技创新局副局长任耀新。这个共计311人的微信群,是他和企业沟通的平台。除了新的政策和优惠,每周他还会在群里通知当周茶会的主题,有时是关于企业子女入学,有时是如何申请补贴,还会有相关产业的信息推广。

新哥主持的“周二有约”已经持续了近六年,总数接近1000期。茶会上,企业家们围坐在一起,可以互相交流,也可以向政府咨询,有糕点有饮料,有时还有煲汤。

就是在这个茶会上,解红伟认识了阿里旗下的一家配套商。

还有每月一次的座谈会。所有职能部门都会派代表出席,企业在会上提出近期发展的疑问和诉求,可以直接处理的问题,有关部门现场答复,不能当即解决的,当天也会派对接人点对点处理。“大部分问题,都能及时解决。”解红伟说。

王钊鸿表示,松山湖能引进华为等众多高科技企业,除了近年来积累的产业基础以外,更关键的是守住了环境,这其中就包括政府提供服务的能力。“这些年来,和规划之初相比,标准一直没有降低”。

2001年,东莞市政府设立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落子在东莞市的中心,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定位是一座集科技、产业、生态、人文为一体的生态科技新城,并且尤其强调生态。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教授李立勋指出,松山湖在规划之初,就是作为生态区来打造,预留了很多生态用地,园区拥有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

11年后,这一布局与任正非进一步扩张的需求不谋而合。和其他高新企业一样,华为也希望拥有像苹果或谷歌那样的环境——绝佳的环境和舒畅的场景,一种低密度的城区。松山湖还特意为华为“腾出”了约606亩的生态保护用地,对项目内生态绿线控制范围进行核减。

2012年,华为拍下松山湖共1900亩的四个地块,紧邻松山湖精华景区松湖花海,周边皆为东莞顶级豪宅区,从地图上看,距离深圳福田CBD直线距离为40公里,距离华为坂田总部的开车时间是一个小时。

危与机

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龚佳勇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深圳目前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结构正在向服务型和知识型转变,肯定会带来资源要素的上升,随之而来的是产业外溢。

行业人士观察,自2014年以来,深圳的产业外溢效应加速。依靠成本、土地、地缘、产业配套和政府服务等优势,东莞成为近年来深圳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2015年,大疆创新科技在松山湖启动总部建设;2017年3月,蓝思科技、康佳集团相继在莞扩军。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2016年,东莞全市共引进深圳企业项目604宗,其中2014年184宗,2015年233宗,2016年187宗。

东莞市经信局内资中心相关人士2016年透露:“来自深圳的企业占据内资投资的较大份额,深圳产业往东莞转移势头旺盛。” 

2012年,记忆科技斥资11亿元在松山湖占地108亩,决定将封装基地和研发中心迁入之时,总经理贾宗铭不禁感慨:“在深圳有这么大块地几乎不可想象。”

东莞理工学院珠三角企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莫安达指出,深圳企业进入东莞经历了几个比较集中的阶段。第一波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为主,第二波主要是内资中小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现在到了第三波,以智能手机等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产业链位置从低端迈向高端环节。

但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认为,莞深之间的产业转移,目前仍是一种被动的产业承接,并非正常状态下的跨区域产业分工和深度融合。这种模式的危险性在于,由于东莞内生动力不足,高端人才缺失,一旦成本优势弱化甚至消失,迁入的企业也很容易迁出。

龚佳勇也指出,目前,深圳和广州的虹吸效应对东莞的影响很大。他说,要想留住人才,首先需要继续提高东莞滞后的城市化,达到与深圳、广州均等的公共服务水平,这样才能削弱这种虹吸。目前,东莞和深、广在这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