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社会办医纳入立法的背后:求平等,求被真正看见
中国第三方医院评价机构——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博士在接受八点健闻采访时说,医疗行业正好是卫生事业与健康产业的交汇点,前者是需要政府主导下发展的公益事业,后者则是被市场广泛看好的运营空间。这使得它无法像餐饮、服装等行业一样,单纯市场化。 长期以来,中国的医疗发展既承担着治病救人的公益使命,也扮演着要促进经济增长的市场角色。2009年推出的新医改政策,正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推出的医疗产业化路线。3年内计划投入医疗卫生费用8500亿,事实上投入13800亿。加上市场的配套投入,社会资本的助力,这在当时成为保增长,促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手笔之作。 此后十年,医疗产业的发展高歌猛进。公办医院作为此轮发展的主体力量,最初是顺应政策的指挥棒发展,接着被卷入市场力量本有的漩涡中,应势扩张。很多传统的医院院长在这个过程中,被市场的力量“调教”成一个个出色的经营者,把产业越做越大,一发不可收拾。 在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眼中,公办医疗一家独大的现状,很不健康。这极大地阻碍和扼杀市场本有的活力。而当前之要,是政府切实承担起基本医疗可及性和保健康的职责,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关注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身心健康;让市场回归市场,政府只需做好本职工作。 这位关注医疗事业整体发展的退休官员表示,没有这个前提,社会办医的发展就会障碍重重。 说起立法,他表情平淡。“中国关于医疗发展的立法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关键是执行得怎么样呢?”他更看重能否从根子上厘清政府、公立医院及社会办医之间责权利的关系。 对此,上述深圳某民办医院负责人表示高度认同。他说,要健康发展,首先要统一体制——“无论资金来源来自政府还是社会资本,让提供基础医疗服务者,都按照法律规定和相关指标,平等地享受政府的补贴、支持;让营利性的医疗项目,根据设定的机制,都进入市场,自由竞争。” 采访中发现,希望政府能够一视同仁地对待公立和私立医疗机构,逐步从“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多重角色向“以监管和服务为主”转变,是业内人士普遍的呼声。 机遇:高质量医疗永远稀缺 在卓正医疗总裁周方看来,国内社会办医虽然还存在不少阻力,但机会也不小。 “原因只有一个:人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光靠公立医院满足不了,这就是市场的潜力和社会办医的机会”。他说。 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博士对此表示认同。他说,人对医疗质量和效率的追求无限,不光要治好,还要治得快、缩小疗程;去更好的就医环境、享受更好的服务,用更好的药,更好的疗法,看最好的医生。“恨不得感冒都让院士来给我看。” 在健康需求之外,还要面对亚健康,面对疾病预防、养生、延年益寿、身心整合……而这些需求,对社会办医来说,都是机遇。 在周方看来,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医疗的核心还是医疗质量。“如果不能够提供过硬的医疗质量,形成不了有竞争力的口碑,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都不会有长久的市场”。 他说,与深圳相比,北京、上海的公立医院整体上是全中国最强的,“但是在那里同样诞生了很多中国最好的私立医疗机构。这说明私立医疗机构要想生存和发展,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即搭建优质的医生团队、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使命。 新医改政策施行十年后,医疗的使命正从“保增长+赚钱”的轨道,向“保健康+重质量”的轨道变道。《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办医促进条例》纳入立法程序,也许是个药引子,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政府主管部门回归“监管+服务”本位,也推动公立和民办医院回归医疗质量本位。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