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大V出走调查
从内容创作、内容运营,到商业开发、盘活资源等方面,“兔撕鸡”都想与知乎进行深入交流,把自己的运营经验分享到知乎内部。他说,他找到了6位知乎员工,并希望他们把他的诉求传递给知乎高层,但都没有回应。“迫不得已,我又贸然给知乎CMO张亮发了一封私信,结果也没有回音。” 一度很自信的“兔撕鸡”在知乎这里碰壁了,他说,曾给国内一些互联网公司或者综艺节目提建议时,对方都会给予一个反馈,怎么到知乎这里什么反馈都没有呢?他有些郁闷。 李沫霖做过自由编剧、影视媒体主笔、报纸记者,目前离职在筹备自己的电影,在知乎拥有自己的账号,“兔撕鸡提出那些很好的点子,我不明白知乎为什么不去往下做,或者说知乎就不搭理人家,我挺为这件事难过的。” 不过,知乎方面也回复刺猬公社称,“创作者中心”是知乎与优秀回答者沟通、互动的主要渠道。 回复称,知乎没有“大V”,粉丝数量并不是考量创作者在知乎影响力和给予用户帮助的唯一标准。在知乎的运营体系下面,知乎更倾向用各领域的「优秀回答者」来定义各领域的优质创作者,“优秀回答者”是根据回答者创作内容的综合权重得出的,并不是只考虑赞同数,知乎有一套专门的算法,能否对用户的问题给予可信赖、有帮助的解答,是重要的评判标准。 对用户的商业行为进行严加管制 知乎与知乎大V之间的矛盾不只是沟通机制问题,还体现在知乎的商业规则上。 一次,李沫霖的朋友问他,能不能在知乎上寻找一些KOL做广告。那位朋友找到了几个拥有几十万粉丝的知乎大V。但后来发现,所有链接都不能在知乎存活,一旦被知乎检测到文章存在广告痕迹,就会立即被处罚。 2018年8月,知乎推出“海盐计划”,该计划拥有“盐值”系统和“创作者中心”这两大核心板块。知乎希望“盐值”系统解决“如何保障良性的讨论氛围”和“如何兼顾内容的质和量”两大问题。 这个系统类似于支付宝的芝麻信用,芝麻信用有历史、身份、人脉、履约能力和行为给予分数,“盐值”系统用基础信用、社区建设、内容创作、遵守公约和友善互动5个维度来衡量一个创作者的优质程度,并给予评分。 如果一个创作者的盐值分数达到800分,可获得官方给予的三个月免费会员奖励。一位知乎用户称,“知乎会员(连续包年)一年费用现在是313,(连续包季)一个季度是90元。相当于你给知乎打工(通过社区建设、回答问题、完善资料等提高盐值),知乎给你90元。” “达到最高等级的,可以由官方对接引进商业合作项目。”知乎用户何光说。 知乎商业化主要分为两块,一块是广告,包括原生广告、展示广告等,都是目前商业化的重点;另一块是知识市场,包括知乎 Live、知乎书店等。 知乎方面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知乎已提供15000个知识服务产品。生产者达到5000名,国博讲解员河森堡、心理学博士“动机在杭州”、生活方式红人“葛巾”、HR从业者“小红拖拉机”等知乎各领域优秀回答者;作家马家辉、社会学家李银河、时事评论家老梁、著名主持人方宏进等专家名人都参与提供知识服务;目前,知乎付费用户人次已达到600万,每天,有超过100万人次使用知乎大学。知乎创始人周源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 但对于参与开通知乎Live的何光来说,他摸不清知乎的主讲人审核规则。他告诉刺猬公社,他开通知乎Live比较早,审核很严格,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一批他认为不需要太多考察的主讲人开通知乎Live。 让他更在乎的一点在于,知乎会员体系,让他的收入变低了。“目前知乎开通了会员系统,付费会员可免费参与Live,但用户为会员付的费用,与我们没有任何干系,相当于知乎用我们的Live内容,吸引用户开会员,我们没有得到收益。” 知乎对此回应:除了主讲人和我们签协议买断的,其他 Live 都是和用户分成的,按照会员收入的一定比例分的,主讲人都知道的。 现在,诟病知乎的一个槽点是过多的广告,一位互联网从业者告诉刺猬公社,如果你留意,你会发现,知乎上有很多教育培训机构、租房信息、知识付费课程之类的广告。 他分析过,知乎变成这样,和用户下沉有关。以前是邀请制,知乎是社会精英的集散地。但精英人群数量有限,你要想变大,肯定要去开拓三四线城市。 在贺嘉看来,对于大量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而言,“知识市场”有助于帮助他们去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日常性的问题。虽然这些知识并不能够替代系统性的学历教育,以及社会的历练,但仍然是很有价值的内容。 不过,令何光不满的一点在于,“知乎官方自身追求商业化,却不给用户(主要是知乎大V)任何商业化的机会,对用户的商业行为进行严加管制。” 2018年3月,知乎大V张佳伟因在知乎私接广告,被禁言7天,到了12月,他开始在微博活跃。一位匿名知乎用户说,“君不见张佳玮都开了个微博号,每天发三五条动态了么?” 在“头条挖知乎300大V”事件中,李沫霖是其中一员,“让大V之间看到了自己内容的价值,起码不像在知乎,你写篇文章的开头,就在想有人骂你吃相难看,接软文,然后还担心被官方封号。” 他认为自己在知乎的状态是,“被动地裹挟在官方和用户的中间,然后你还必须做下去。” 一个想要商业开放,一个恪守内容原则 是什么原因让知乎一直这么紧扣着一些商业规则不做开放呢?MCN机构计划对知乎来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风险? 所有的答案我们都要追溯到2015年10月,那个月发生了一件影响知乎至今的大禁封事件——史称“二十四帧”事件。 在该事件中,知乎官方永久封禁了89个账号,42个账号因为触碰到了“大量、重复的发送相似内容的私信,进行干扰知乎社区秩序的交易”被永久封禁,其他47个账号被永久封禁的理由是“拥有多个帐号,或者与多个帐号合作谋求不正当曝光”。 在“二十四帧”事件之前,知乎官方称,知乎社区管理组通过技术手段监控到部分赞同流量异常、功能滥用等可能会威胁到社区秩序的现象,在这期间也陆续接到不同用户的相关反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取证,知乎确认以下帐号存在违反知乎社区规范的行为:张小串,孔鲤,胡岚,君陌Faust,吃花的松鼠。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