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温州站长网 (https://www.057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程 > 正文

全国总动员,要让心理健康服务人人可及

发布时间:2019-03-04 17:40:29 所属栏目:教程 来源:钛媒体APP
导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八点健闻,作者|周琼 心理这一无形之物,无法靠仪器识别其健康与否。 春节后新学期的第一周,14岁的楠楠(化名)没有去学校。她耸拉着脑袋,跟着妈妈从湛江到了广州,先后去了两家三甲医院的精神科求医。 她希望医生把她的“

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项极其精微的、针对心灵世界的工作,从业资格认证至关重要。旧的资格考核体系被废止,新的认证标准尚未建立之时,如何辨识和有效地选择专业人员来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成为难题。

供需对接体系尚未建立

不过三个月前下发的《试点方案》,已在心理咨询业界引起极大关注。消息传出时,很多咨询师的专业微信群都被这条政策新闻刷过屏,大家都希望能有机会参与到体系建设中来。

一些咨询师曾到地方卫计委、行业协会,甚至有的咨询师到街道办或社区服务中心咨询相关信息,询问这套服务体系具体要怎么做?对专业的服务提供方,有什么要求?想要加入,找谁联系?……但被问及的部门目前尚无法提供准确信息。

广州和真心理中心是一家以专业精神分析和正念习练为主的心理咨询机构。传统的心理咨询以一对一咨询及小团体为主,能服务的受众有限。中心负责人希望扩大受众面,推出更具公益性质、更大众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也期待在未来与政府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对接。

“卫健委需要先对各地咨询师的情况作一个摸底统计。然后对合规的咨询师及咨询机构,开放对接通道。”知名心理咨询师、上海南嘉心理中心创始人徐钧告诉八点健闻,消息传出后,他曾到心理卫生协会下属的行业服务协会交流,但并没有获得可操作性的发展信息。

目前已取证且留在行业内的心理咨询师,大部分都会继续在某个或某些心理学派领域钻研下去,一些从业者会在个人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下,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新手还必须在督导师的指导下,来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否则无法直面、消化咨询中涌现的心理阴影和情绪张力,也不可能真正帮助到来访者。

然而取证后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深入身心世界,才算走对路?学成什么样子,才可以称为合格的心理资格师呢?并无定论。

堪称目前国内最专业和严格的咨询师平台——“简单心理”,对入驻的咨询师提出如下标准:

有合规的咨询师证;专业方面,需要完成至少一个为期两年以上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系统长程培训,培训内容须包含心理咨询的伦理、评估、理论、技术等诸多方面,培训成绩合格;咨询经验方面,收费个体咨询小时数不低于1000小时;个体督导小时数及个人体验小时数(咨询师作为来访者接受咨深咨询师的心理咨询),须符合规定。

简单心理的创始人简里里告诉八点健闻,成立两年以来,仅有700余位心理咨询师获准入驻平台,“通过率是申请人数的9%”。由此可见,在简单心理看来,业内受过系统培训且专业水准受到认可的心理咨询师,并不多见。

她告诉八点健闻,近两年来,国家和北京、上海地区的卫健委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对如何创设中国咨询师队伍的专业认证标准非常关注。“我见到他们不断邀请专家作调研,召开各种征集意见的会,请专家学者给意见,讨论怎么制定新的规范,怎么让整个系统变得更流畅,怎么整合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资源……国家这几年一直在动作。”

心理咨询与治疗原本一体

不过,一位了解内情的公职人员告诉八点健闻,在行政划分上,目前心理咨询师群体还没有可归属的行政主管部门。

传统意义上,卫健委被赋权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由劳动与人事部核发职业资格证的心理咨询师并不在此列。

中国台湾地区及一些西方国家对于心理咨询师管理都是通过立法等实行准入管理的。行业人士呼唤,中国也需要有这么一部法律来规范心理咨询师的资质标准、执业申请程序、行政监管部门归属等。同时这部法律还可明确这一群体的职责,保障其权益。

目前与心理服务行业比较相关的一部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2年10月发布的《精神卫生法》。但该法规的核心是针对精神病人的防治与保障,对涉及广大人群的心理咨询服务相关规定较少。

该法规中备受争议的一条,是第23条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

“这是很有问题的”,徐钧说,精神卫生法不应该控制心理咨询。“在国际上这没有先例”。

“这项法规不太了解心理治疗的实质。”广州的一位心理咨询师指出,人的心理状态浑然一体,在心理咨询室里呈现问题的当下,治疗已经开始。“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同时进行、不可分割的”。她赞同对精神分裂应送专科医院治疗,对中重度心理障碍患者,精神科医生应与心理咨询师共同合作进行治疗,“但不能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截然分开”。

在中国,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士主要有: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及心理咨询师等。

精神科医生在医院工作,主要从生物层面治疗精神疾患,并对重度精神疾患病人进行住院治疗。心理治疗师也要在医疗机构内工作,对就诊者提供心理服务。但目前全国心理治疗师数量少,难以满足心理问题人群的巨大服务需求。

“人一旦出现中重度心理障碍,光是在生物层面进行调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病人的内心,找到其心理障碍的根源,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其障碍”。广州的这位咨询师说,而这部分工作,必须由富有经验和悟性的心理咨询师与病人一起完成。

她指出,在新的立法中,国家必须改变这种“分裂”的状态,实是求是地面对心理问题。“否则会人为地干扰一种自然而完整的疗愈过程”。

徐钧提出,下一步国家无论是制定《心理师法》,还是设立行业执业标准,都应广泛征集意见,“不光要邀请北京的专家,还要听取全国其他地区专家的意见;不光听取医院派,学院派专家的意见,也应该听取社会咨询机构代表的意见。”

值得关注的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所沿用的主要是西方引进的心理学体系。而近年来,这一形式正在悄然出现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跟心理康复相关的部分,正在被复兴。

未来十年中,基于东方文化传承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治疗体系将在中国诞生。这些新事物将如何被纳入行政主管部门及行业学会的体系中,值得被提前考虑。

创建社会支持系统

在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之外,“渡过”公众号创办者、心理咨询师张进提出了另一个体系:社会支持系统。

张进看到,在精神疾病治疗领域,短短几分钟的西医诊治,或昂贵的、以小时收费的心理咨询,都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加上精神疾病的特异性,很多患者得到的治疗与其个体特点不匹配,药物干预和心理干预不能收到预期效果。

“怎么办?这就需要在医疗系统和心理咨询系统之外,建立新的系统”。张进提出了“渡过陪伴者计划”,对患者给予从发病到回归社会的全程指导、陪伴和抚慰。

谁是陪伴者?鉴于精神疾病的特点,最好的陪伴者,是精神疾病临床治愈者或康复者,对疾病感同身受,同时具有爱心、耐心、经验、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知识,以及随机应变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

从去年8月以来,已有50多位精神疾病临床治愈者及心理咨询师加入“渡过”的陪伴者计划,向深陷精神痛苦的抑郁症患者提供陪伴服务。收费每小时从80元至150元不等。

在接受八点健闻采访时,张进表示,他正在酝酿“陪伴者”的服务标准与认证体系,使之走上专业化、规范化。

5-10年,建成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中国已成为抑郁、焦虑、强迫症患者最多的国家

需要多少年,中国才可以建成让所有人群都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

多位业内人士的预估是:5-10年。

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祝卓宏眼中,这同样是中国心理咨询师最终形成职业规范和标准所需的时间跨度。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