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家可归’已经不再是一个凄凉的诅咒……甚至算得是一个美好的祝愿。”
事情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我想起早些时候对《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热捧:如果屏幕如“魔镜”给孩子们送去外面的花花世界,又告诉他们,你们竞争不过,最后走出大山概率很低;极少数孩子奋发图强,最终改变命运了,但是大多数孩子是带着对大城市的想象和对自身命运的抱怨,继续生存下去的(也或许有孩子“大概率会选择去KTV”)。
——照这么说,压根就不应该放这块屏幕,对吗?
穷人也有权拥有的幸福
你可能会好奇那位跟工友私奔的“小厂妹”未来将如何继续自己的生活。不过这或许不用我们担心,在市场调节下,做重复劳动的人会努力选择同等条件下报酬更多的工作。
今年不少制造业企业面临招工难,有的企业甚至遭遇“颗粒无收”的尴尬。反过来,外卖行业吸纳就业人数与日俱增,美团外卖骑手中80后、90后占比达82%,31%的骑手来自去产能产业工人。这被人称为“年轻人宁送外卖不进工厂”,并提升到了阻碍制造业发展、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高度。[13]
大可不必如此——请制造业放心大胆地采购机器人,今后最好连快递外卖、专车司机都一并“自动”了,因为还有非常多的岗位适合这些宝贵的“真人”劳动力。
即使再穷的人,也要尝试花钱买一点时间。
2017 年 7 月,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和哈佛商学院进行的联合研究结果就表明,不管处于什么经济水平的人,只要他将一定的金钱用于购买别人做的一些程序性的、枯燥的劳动,比如做家务,清洁和烹饪,他的幸福感会有很大提升。[14]
该研究作者伊丽莎白·邓恩(Elizabeth Dunn)说:
“我们认为这种效应可能只适用于那些可支配收入相当多的人,但令我们惊讶的是,我们在不同的收入范围内发现了相同的效果。”
研究人员还进行了实地试验,60 名成年人被随机分配顺序,分别在某个周末花费 40 美元用以节省时间,另一个周末花 40 美元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结果显示,不管他们是先买时间还是先买东西,都是花钱买时间的一组情绪更积极。
尽管有这些好处,但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很少有人选择在日常生活中花钱买时间。即使在接受调查的 850 名百万富翁的样本中,也有近一半的人报告没有花钱外包不受欢迎的任务。一项针对 98 名在职成年人的调查询问他们如何处置 40 美元的意外之财,只有 2% 的人会拿这笔钱用来节省时间。
所以这其实将会在供求两方面,都产生一个革命性的改变。首先,因为有需求,很多穷人得以出卖自己相对廉价的时间,获得在 AI 替代时代越发珍贵的工作机会。
比如说,一些“人民币玩家”会在游戏当中非常享受与真实的人,而不是机器对打。有一些游戏会有交流和”连麦“的功能,因此也非常希望电话的那一边是个真人。这在国内也衍生出了一个繁荣的陪玩产业。即使不是靠小姐姐的声音来搞“软色情”,只要想到屏幕对面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机器,那么战胜这个人时候的快感也会加倍。
其次,这些由稍微便宜的人力提供的服务,又能够降低到连普通人都买得起的水平。更便宜一点的,即使对方是机器,由于节省了你的时间,也会增加你的幸福。
适合穷人的花钱买时间,最典型的就是外卖。打快车、顺风车也是如此,你可以将此看作是租用了别的专职司机的一部分时间,给自己节省下了买车、养车、找车位的这些人力物力。
谁把我们的幸福偷走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充分流动,并仍在不断加速流动的大型社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红利远没有当初那么多,所以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走出大山就有希望”,“考好大学找好工作就有好的人生”的说法,对于现在的孩子就不再 100% 适用,甚至现在的大人们也不怎么相信。
一方面,好大学、“好工作”越来越不代表什么,只会让身处其中的人(出于“享乐跑步机”原理)对已有的优越习以为常,并因同辈比较和个人升迁、买房买车养娃等问题而增大压力;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