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重塑精准医疗体系,2018年全球精准医疗研究报告
例如,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2016年技术先锋的Omada Health专注于慢病管理领域,其主打产品是prevent,通过改变用户的生活方式来降低体重,从而降低发生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并根据患者的偏好制定个性化的策略,以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Omada Health是一个非常重视体验感的公司,他们不仅拥有世界顶尖的交互设计师,还对患者无时无刻地进行人性化的关怀,这些都能让移动医疗的产品看起来更健康,更可信,让用户向往更美好的生活。 (3)增强产品的参与感 通过作为特定疾病的数字化伴侣来加强产品在患者生活中的参与度。有些疾病所涉及的药物、治疗方案较为复杂,此时MMAs产品可以针对某种特定的疾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量身定制的计划,参与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例如,专注于慢性呼吸道疾病领域的Propelle Health 公司研发的传感器能够连接到用户的药物吸入器,并将数据同步到智能手机 app,追踪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呼吸道疾病患者诱发疾病发作的刺激物和症状,并根据患者症状信息提供个性化反馈和指导。用户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用药频率,并设置用药提醒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强化疾病的控制状况。此外,用户可以将数据在 Propeller 社区与医生和家庭成员进行分享,便于医生监测患者的症状,并在合适的时间调整治疗方案。 移动医疗创业是商业行为没错,但本身不适合赚快钱。移动医疗狂热是好事,但项目的成功还需要通过创业者和风险资本的努力,无论诸多移动医疗创业者中赢家是谁,还是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因为医生和患者才是最庞大最权威的评委团。 三、精准医疗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精准医疗正迎来医疗行业的快速变革,在生物科学方面(例如,新的靶向治疗,基因组学和其他‘组学’的进展)和技术方面(例如,改进了用于治疗选择的人工智能)都取得技术进步。消费者、患者、支付者、医疗技术参与者和制药商对个性化护理的期望值也在不断加深。 尽管医疗保健领域出现了与产品相关的重大创新,但商业模式的适应速度却很慢。在美国,支付者仍然主要通过保费赚取收入、制药公司继续通过直接支付处方药来获得收入以及采用传统的销售模式来支持其特许经营。诊断公司则主要收取基于测试的费用。 所以,对于最传统的利益相关者来说,精准医疗革新的压力也在增加。如何将其潜力转化为现实,并促进医疗业务模式的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技术的推动是最具有价值的,同时能够改变价值链经济、产品的交付模式以及不同的资产整合和能力的应用,这也将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灵感,医疗保健行业可以关注其他行业。 以经典的颠覆者优步( Uber )为例,该公司利用现有的 GPS 技术和应用程序部署了不需要任何资产配置的商业模式,扰乱了出租车的市场秩序并扩大到整个交通行业。Dollar Shave Club 颠覆了吉列( Gillette )的剃刀/剃刀模式,转而提供订阅服务,为其在2016年以10亿美元收购联合利华( Unilever )奠定了基础。亚马逊将其现有的亚马逊网络服务存储和计算服务应用于自己的在线市场运营,并将其出售给其他公司,最终成为该公司的关键利润驱动因素。 苹果已经成功地多次自我改造。除了 iPod 、 iPhone 和Apple Watch等知名产品的创新外,该公司还通过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稳定其医疗保健生态系统的结构。日前,该公司正与 Zimmer Biomet 合作,开发一个新的智能手表应用程序,以支持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后恢复,纳入患者和医生的活动报告。它还捐赠手表,以帮助研究和加强其在健康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例如,向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提供帮助管理和跟踪饮食失调。 “精准医疗”的革新无疑将使整个医疗行业发生巨变,而医疗是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医疗行业、医务工作者乃至患者,每个人都要付出努力,去适应一个全新的医疗流程。 展望未来,这个市场的领导者需要适应这些压力,必须建立基于个性化患者护理的盈利业务的方式创新其业务模式。 四、中国精准医疗发展现状简述 在全球精准医疗发展的影响下,2015年我国在精准医疗领域密集发布相关政策,加速推进行业监管的跟进和政策方向的指引。在政策支持下我国精准医疗发展迅速壮大,根据国家科技部的精准医疗计划,我国将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人民币用于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 目前,中国精准医疗市场规模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已经超出了全球的平均水平。目前已经涌现了华大基因、中源协和、乐土精准医疗、达安基因、博奥生物、碳云智能、安诺优达、诺禾致源、药明康德、贝瑞和康等一大批大型精准医疗企业。 2018年我国精准医疗上下游企业发展迅猛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无论是面向高端医疗市场还是消费级市场都有优秀企业在 2018 年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 数据来源:网络公开信息,汇众研究院整理 精准医疗所涵盖的范畴很广,涉及到多学科的融合。从技术角度还处于研究或临床试验阶段的细胞免疫疗法和基因编辑产业链尚不完整,基因计策的产业链则较为明晰。 但是由于目前行业进入壁垒并未成型,行业不断涌入新的参与者,开辟出新的市场。此外,精准医疗行业技术的局限性导致新的治疗方法暂时难以大规模使用,基因库和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尚待建设。因此拥有较强核心技术的企业能在此领域脱颖而出。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