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被“打一星”,豆瓣和《流浪地球》的差评代表了什么?
同样的思路也可以代入豆瓣事件。影迷给五星评论点了赞顶上前排,结果对方突然改为一星,此前影迷的热情和数据便瞬间为他人做嫁妆,而这个过程中平台没有任何提示或标注。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希望豆瓣在机制上做出改变是合理需求,但打一星的做法是否合理,是否过于偏激主观,又存在更大争议了。 通过给差评来达到自己目的这件事,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目前消费者现状:不给差评、不投诉的话,自己的诉求和意见很可能永远没人会关心,不管有理无理,都收不到反馈。此前有关向工信部投诉运营商、向邮政局投诉快递公司的教程便是对这种大环境的无奈应对之策。 但如果这种差评投诉机制被运用过度,并不能带来厂商的有效反馈,甚至会导致一损俱损的结局。如对方不堪重负直接关闭某一业务,其他高频使用该业务的用户便需要承受这种损失。 评分系统最初建立的出发点,在于通过大量用户评价来呈现出总体的客观状况,并为厂商和其他用户提供参考。但如今用户表达立场或威胁的“误用”方式,让评分机制原有的客观受到了挑战,也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种变化:分数不再只是体现产品好坏的标准。 一个明显的标志是,我们已经越来越频繁地用作品评分来说明其受欢迎程度,而非质量。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36氪立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盗版吞噬春节档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