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有百年历史的建筑公司,是如何破产的?
无奈之下,霍森只有选择顺应卡里利恩现有的业务结构,尽量多地承接来自政府的服务业务。另一方面,由于前身塔马克在中东略有经营,卡里利恩为了避开英国市场的竞争压力,决定在中东承接更多建筑业务。 卡里利恩中东作品之一:阿扎布比·亚斯酒店 然而留给霍森的的时间太少了。 2017 年7 月,根据伦敦证券交易所要求,卡里利恩发布了一份交易更新报告。报告显示:由于承接的3 个英国PFI 项目亏损,以及中东项目超预算投入,公司损失约8.45 亿英镑。 一篇篇质疑的报道捶碎了公众的信心,卡里利恩的股票遭遇断崖式下跌。危机来临了。董事会在压力之下允许霍森引咎辞职。有趣的是,接任CEO 戴维斯( Andrew Davies )一上台,就把霍森请上“运营总监”的位置。 2017年卡里利恩股价走势 接下来4 个月,卡里利恩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盈利警报。这些警告不仅把卡里利恩的市值击落谷底,还让全球43000 名雇员担心卡里利恩无法继续发放工资, 27000 名会员担心它所运营的英国固定福利养老金计划泡汤。 此外,由于卡里利恩手握450 多个政府服务项目,一旦其停摆,英国900 所学校的送餐、保洁都将陷入慌乱,而近三分之一的铁路网将无人维护。 一个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建筑和服务商,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渗透到了整个国家的教育、交通、医疗服务等多个民生层面。一些英国网民得知此事后留言要求政府输血,维持卡里利恩旗下项目的正常运行。 然而,更多媒体和专家认为,英国政府一直以来所做的公共服务外包就是个奢侈的笑话,“卡里利恩能维持这么久已经是一个神话”,不能用纳税人的钱再来维持一个私营公司的生命。 事关公共服务外包的正当性,英国政府无法见死不救,只好选择一个折中的方式:在卡里利恩收到盈利警告后的几个月内,接连给了它8 个项目,其中包括一份价值13 亿英镑的合同。此外,在卡里利恩饱受媒体指摘的时候,政府还授予其最权威的商业奖项“女王企业奖”,以示对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认可。 “女王企业奖”颁奖仪式:卡里利恩某一施工现场 即便英国政府努力为卡里利恩撑场面,但银行家和投资者们早已看透它外强中干的本质,纷纷拒绝再贷款帮政府填窟窿。 由于之前利用延长回款期来加大竞标砝码,到了2017 年底,卡里利恩几乎所有回款都被银行截留,用以偿还债务。 2018 年1 月15 日,无款可还的卡里利恩被强制清算,宣告破产。这家参与过英国战后重建的建筑业巨头就此谢幕,成为历史。 3. 大,更容易倒 卡里利恩留下的不止是破产时的轰然一响。 进入清算后,人们才发现它拖欠了3 万多家供应商的货款,总额预计在10 亿英镑以上,但只有不到3% 的部分能利用保险解决,以至于2018 年英国建筑公司的破产数量激增20% ,仅第一季度就有780 家公司紧跟卡里利恩的脚步排队破产。 因为最后一段时期近乎无序的经营状态,卡里利恩旗下正在进行的项目也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英国破产管理署在重新安排建筑商接手时,这些“接盘侠”怨声载道:由于卡里利恩的失误,大多工程都必须延期、增加预算,甚至部分成果必须拆除重来,而管理署官员仅仅为了确认这些工程出现的问题,就花费超过170 万英镑。 一家1903 年就扎根在建筑行业的公司,在从业百年之后竟然回到了初创企业的状态,连最基础的预算和工期都安排不好,也难怪英国媒体刁钻地评价:“这家大公司只记得成功后的傲慢和贪婪,却忘了什么才是最应该关注的。” 标志涂鸦:“摧毁”卡里利恩 卡里利恩到底应该关注什么呢?其实西姆斯把卡里利恩拆分出来时早就明说了,“建筑行业需要的就是精细化和专业化”。麦克唐纳担任CEO 期间,想要转型做服务业务没问题,但他选择的是收购另外两家同样半路转行的服务类公司,商场如战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是美好幻想。没有完备的公司结构和流程,卡里利恩能拿下的只有周期长、利润少的公共服务项目。员工越来越多,蛋糕却越来小。 如果真能下决心转行也就罢了,潜心积聚一段时间的经验,总能慢慢做出口碑。偏偏麦克唐纳一边把业务重心偏移到服务业务上,一边又舍不下老本行建筑业,导致后期卡里利恩为了获得建筑项目,仿照服务业务部门的做法,盲目承接海外项目,在回款期上频频让步,导致自己大量拖欠供应商和银行贷款,杠杆率居高不下。最后一段时间完全依赖英国政府“援助”的合作项目苟延残喘,直到强制清算。 不管是西姆斯的精细化还是麦克唐纳所寻求的转型,实则都是在激烈商战中断尾求生,如果不能不断提升专业度,也只能如卡里利恩一样逐渐失去造血能力,最终淹没在市场的漩涡中。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