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温州站长网 (https://www.057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程 > 正文

创新的宿命:谷歌的Waymo无人车,会像施乐一样失败吗?

发布时间:2019-03-02 14:34:04 所属栏目:教程 来源:36氪
导读:编者按:施乐的PARC是技术创新的典范,个人电脑、鼠标、GUI(图形用户接口)等许多现代电脑的基础都是他们发明的。但是同时施乐又是商业化失败的反面教材,因为公司的决策失误而错过了壮阔的PC革命。不遗余力推动无人车等登月项目的Google创始人Larry Page

编者按:施乐的PARC是技术创新的典范,个人电脑、鼠标、GUI(图形用户接口)等许多现代电脑的基础都是他们发明的。但是同时施乐又是商业化失败的反面教材,因为公司的决策失误而错过了壮阔的PC革命。不遗余力推动无人车等登月项目的Google创始人Larry Page决心以史为鉴,他说施乐的错误是“没有把焦点放在商业化上”。可在Ars Technica的Timothy B. Lee看来,尽管Google的无人车项目Waymo技术领先数年,但其商业化努力似乎正在重蹈施乐的覆辙。很多大公司都知道教训但就是做不到,这难道就是创新轮回的宿命?

创新的宿命:谷歌的Waymo无人车,会像施乐一样失败吗?

硅谷的每个人都知道施乐在1970年代发明了现代计算机然而却未能有效进行商业化的故事。但是当今硅谷最为成功的公司之一,Google母公司Alphabet,其无人车计划似乎却在重蹈施乐的覆辙。

1970年,施乐推出了自己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到1975年时,它的研究人员已经发明了带图形界面的个人计算机,这在当时几乎领先了整整10年。不幸的是,这种技术的商业版直到1981年才发布,并且被证明是一次代价高昂的失败。包括苹果和微软在内,太多的年轻公司都吸收了施乐的想法并最终统治了这个行业。

2009年推出的Google无人车计划似乎也走上了一条类似的轨迹。到2015年10月时,Google对自己的技术已经有了十足的自信甚至让一位盲人独自在德州奥斯汀驾驶自己的车辆。

但就像40年前的施乐一样,Google也在挣扎着把自己的技术带向市场。2016年,项目改名为Waymo,原本预计要在2018年底推出无人驾驶商业服务。但是去年12月Waymo推出的服务既不是无人驾驶也几乎算不上商用。每一辆车上还有一位安全司机,而且只面向几百名客户开放。

今天,有好些无人车初创企业正打算对Waymo做以前苹果对施乐所做的事情。最近Nuro这家无人车初创企业就宣布获得了9.4亿美元的风投资金。另一家叫Voyage的,也正在美国最大的退休社区之一测试其无人车服务。

目前,这些公司的无人车服务还比不上Waymo的那么精致。他们的汽车最高时速只有25英里/小时。但苹果一开始也是制造低端产品,然后再慢慢地向高端市场进攻,最后蚕食了施乐。如果Waymo战略性不够,像Nuro和Voyage这样的公司也会对这家无人车技术先驱做同样的事情。

Google的创始人,当然了,现在是Alphabet的CEO Larry Page,他很清楚施乐犯过的所有错误,并且决心要避免重蹈覆辙。2013年终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他曾经说过:“他们没有把焦点放在商业化上。”根据The Information的Amir Efrati的说法,Page至少从2016年开始就一直督促Waymo进行商业化。

但是Page可能从施乐的经历吸取到了错误的教训。施乐的确尝试过要对自己的技术进行商业化。只不过是没有一项好的战略去这么做罢了。尚不清楚Waymo是不是也是如此。

施乐浪费了巨大的技术优势

创新的宿命:谷歌的Waymo无人车,会像施乐一样失败吗?

早期的计算机由于价格太过昂贵而无法为一人专享。但1970年代早期时,施乐的研究人员意识到稳步下降的成本很快就会令个人计算在经济上变得可行。而财力雄厚的施乐解放了它的研究人员,使得他们可以暂时忽略经济约束,探索这些计算机未来的工作方式。

到了1975年,PARC已经制造出来一台充满未来主义风格的个人计算机,名字叫做Alto。这台计算机具备位图显示,有一个鼠标,以及图形用户界面。施乐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款有着所见即所得界面的文字处理器。现在已成规范的操作,如“剪切”、“粘贴”以及“撤回”等都是由PARC的研究人员引领先驱的,而Alto还有着强大的联网能力。

同样在1975年,施乐还成立了一个新的系统开发部门来对PARC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商业化。该团队制订了计划来开发复杂的办公信息化系统架构。每一位工人都将拥有一台Alto式的工作站,里面配置了文字处理、电子邮件等办公应用。还有一个快速的网络将工作站连接到文件和打印服务器上。

1981年,随着施乐8010办公系统——也就是俗称Star的引入,这一愿景变成了现实。这是一个技术奇迹,提供的能力远超当时其他个人计算机上面的系统。

只有一个问题。这种工作站的售价为16595美元起——按照2019年的美元价格换算超过了45000美元。而一套实用的系统需要若干台工作站以及文件和打印服务器,这么一套系统搭建下来轻轻松松就要好几十万美元。所以毫不奇怪,这套新系统卖得并不好。

苹果采取了自底向上的办法

创新的宿命:谷歌的Waymo无人车,会像施乐一样失败吗?

当施乐的工程师正在开发Star的时候,一家很小的初创企业正在开发不那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个人计算机,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苹果。苹果在1976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产品,666.66美元的计算机,Apple I。次年推出的Apple II是预安装的,售价为1298美元(按当前价格计算为5300美元)。对于小公司来说这个价格已经足够便宜,甚至个人都可以考虑入手一台了。

很多计算专业人士对早期的像Apple II这样的“微机”很不屑,认为这不过就是个玩具,但它们并不是一点用都没有。关键突破发生在1979年,Dan Bricklin 和Bob Frankston在Apple II上推出了VisiCalc,这是全世界第一款电子表格程序。后来VisiCalc卖出了几十万份,从而帮助了Apple II成为企业客户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选项。

同样在1979年,苹果跟施乐签订了一项转折性的交易。前者在其备受期盼的IPO之前赋予了施乐对自己投资105万美元的权利。作为交换,苹果得以彻底考察了施乐隐藏在PARC的技术。在现已众所周知的一系列会谈中,PARC的工程师向一群苹果工程师演示了Alto的先进能力,而后者则借此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1983年,苹果推出了第一台图形用户界面的计算机Lisa,售价为9995美元(案今日价格为25000美元)。就像Star一样,这款机器在商业上也失败了。但跟施乐不一样的是,苹果迅速从自己起初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意识到价格高昂是客户不愿买单的主因之后,苹果在1984年推出了Macintosh。其建议价格为2495美元(相当于今天的6000美元),这个价格已经低到令其取得商业成功。

迅速抢占市场的案例

创新的宿命:谷歌的Waymo无人车,会像施乐一样失败吗?

2011年Eric Ries出了一本很有影响力的书叫做《精益创业》,在书中他建议公司进入新市场时要开发“最小可行产品”——也就是最简单的、足以吸引付费客户的产品。这一策略使得公司可以开始向真正的客户销售真正的产品,并且获得市场反馈,这个过程要尽可能地快。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