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温州站长网 (https://www.057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程 > 正文

仅有25名员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巴菲特的财富机器

发布时间:2019-03-05 19:25:09 所属栏目:教程 来源:钛媒体
导读:划重点: 1.从巴菲特执掌伯克希尔·哈撒韦开始,这家公司已经走过了55年的时间。在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排在第10位,利润在500强企业前十强中排名第一。 2.与其说巴菲特是“股神”,不如说他是全球顶尖的战略企业家和多元

这一行为引发了巴菲特的愤怒情绪,他不但没有卖出股票,反而再次大举买进该公司的股票,控股了该公司。到1965年4月,巴菲特合伙企业已经拥有了392633股,并在5月上旬的公司董事会上接手了公司的管理。作为报复,巴菲特在执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解雇了首席执行官Seabury Stanton。从此之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就真正变成了巴菲特的公司。

尽管现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经变成全球举世瞩目的明星公司,但当时这种情绪化的投资行为,成为后来在巴菲特懊恼不已的回忆。在此后长达差不多20年的时间里,尽管巴菲特及团队做了很多的努力,想挽回该公司纺织业务的颓势,但最终结果还是无功而返。

巴菲特甚至在1975年又收购了新英格兰地区一个叫做Waumbec Mills的纺织企业,以支撑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纺织业务。但几年后,这家企业也被迫关闭。

1985年,巴菲特终于认输,不得不终结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纺织事业运营。

3

很多人对巴菲特对1964年买进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这一事件的分析,仅仅是用了类似“巴菲特最懊悔的一次投资”之类的标签,但是这是欠缺思考的。实际上,也许连巴菲特本人都没有意识到:正是这次买到这支不断下跌的“垃圾股”,才让他后来意识到“价值投资”的必要性;正是这次在纺织行业整体下行的情况下逆势而为的行为,才让他明白了顺势而为的道理,才培养了他后来看企业价值的战略眼光。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眼看着伯克希尔·哈撒韦颓势不能挽救,才滋生出了巴菲特转向其他业务的投资与收购,打开了一条更为广阔的商业空间。

60年代,巴菲特一方面在为苦苦拯救公司的纺织业务而努力,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应该把钱花在另外一些能弥补公司损失的业务上,寻求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开始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

这期间,他做得最为成功的事情就是借助收购国民产险公司(NICO)进入保险行业。1967年初,巴菲特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名义花了860万美元,购买了一家位于奥马哈的小型但有着光明前景的保险公司NICO。这一事件,既可以说是巴菲特最为明智的决策之一,又可以说是他最为后悔的决策之一。

说最为明智,是因为保险业后来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发展的重要基石(这点我们在后面再专门分析)。到1970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从纺织业中赚取的利润只有4.5万美元,而从保险业中却赚取了210万美元。

说最为后悔的决策之一,是因为他不应该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名义买入,而是应该以他占有100%股权的巴菲特合伙企业的名义买入。由于巴菲特合伙企业只占有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61%的股权,这使得39%的其他股东因为这笔收购,享受到了莫大的福利。对于此事,巴菲特后面回忆说:

“那些后来的并购也将由我和我的合伙人共同拥有,而不是被39%的伯克希尔所稀释——对于他们,我们没有任何这样做的义务。尽管这些事实就摆在我的面前,但我还是选择了将一个好生意100%地嫁接在了我们只拥有61%股权的烂生意上,而这个决定最终让我把1000亿美元左右的财富,从巴菲特合伙企业移交给了一群陌生人。”

除了保险业务,巴菲特又在1968年与查理·芒格的合伙企业一起开始买进蓝筹印花公司的股票,两人还相继进入了蓝筹印花董事会。这也是巴菲特和芒格真正进行投资合作的开始。从1959年两人认识(那年巴菲特29岁,查理35岁)到合作,整整过了10个年头。巴菲特入主蓝筹印花公司后,开始转变公司的经营方向,利用公司的浮存金进行收购活动。

从1969年6月开始,美国股市急转直下,大部分的股票都是腰斩。接下来五年时间内,美国股市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毫无生气,美国经济也进入了“滞涨”期。

然而,在这段令无数企业家和投资者失望透顶的时间里,巴菲特却暗自异常欣喜,因为他发现了太多的便宜股票,大量价值被严重低估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来临。

4

1972年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转折年。这一年,公司做了两个重要的投资决策。

在查理·芒格的建议下,巴菲特在1972年以蓝筹印花公司(不久后并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名义花2500万美元的高价收购了喜诗糖果(See’s Candies)公司。喜诗是著名的西海岸盒装巧克力制造商和零售商,当时每年的税前盈利大约有400万美元,而使用的有形净资产却仅有800万美元。此外,公司还拥有大量未体现在财报上的资产。更令巴菲特和芒格欣喜的是,公司每年仅需要投入少量的资本。

这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企业,巴菲特后来称这家加州糖果制造商为“梦幻企业”,因为它不需要很多新资本就可以提升利润,因此可以腾出现金用于其他投资。

这次成功的收购,转变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从他早期的“烟蒂投资”理念转变为“价值投资”,也就是从买“便宜货”转为购买优质企业。巴菲特对这次投资异常满意,他后来回忆说:

“经由观察喜诗的运作,我了解到了一个强势品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它扩展了我的眼界,为我以后的投资方向提供了重要指引。”

在1972年,巴菲特还第一次盯上了报刊业,认为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就好似拥有一座收费桥梁,任何过客都必须留下买路钱。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之后,《华盛顿邮报》利润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为此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由于前期在保险收购上的成功,在1976年美国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几乎导致濒临破产时,巴菲特又果断出手,前后投资4570万美元拥有了该公司33.3%的股权。此后巴菲特又不断增持。到1995年,Geico成为伯克希尔旗下全资子公司,逐渐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保险公司之一。此时,巴菲特投资Geico的股票已增值50倍,赚了23亿美元。

80年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最经典的投资莫过于“可口可乐”:前后投资13亿美元,盈利70亿美元。

1980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巴菲特购入可口可乐之后,伯克希尔与可口可乐永恒价值的伟大时代于此诞生,这是巴菲特有史以来最大手笔的投资。巴菲特后来说,他购买可口可乐的主要原因是,该公司的股价被严重低估,没有反映出它在口味日趋统一的国际市场上具有保证成长的能力。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