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奕赴美IPO背后:网红电商养不起网红
按平均值计算,如涵的毛利率也从2016年的40%,降至2017年的36%,再到2018年的30%。即便如此,30%的总体毛利率并不低,但为何网红电商依然不赚钱?因为费用太高。 如涵的费用结构由三大块构成:履约费用,营销费用,管理费用。这三项费用加起来,在总收入中占比最高能达到50%。这意味着,三项费用吃掉了如涵一半的营收。其中,营销费用占大头,过去11个季度平均占比为17%,也就是说,如涵的大部分费用花在了网红包装上。而对比京东,营销费用占比仅为4%。 如涵在招股书中承认,持续识别和培育新的kol,是造成费用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2017至2018财年,如涵的营销费用增加了49.5%,从9780万元到1.462亿元,费用增加是因为2018年新开了许多网店。 2018至2019财年前3季度,营销费用增长了41.3%,从1.211亿元到1.584亿元,这主要是因为网红培养的成本水涨船高。网红培养团队工资增加,培训和支持费用增加,导致费用越来越高。 网红的营销费用从2016年Q2的992万,到2018年Q4的7084万,增幅614%。履约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增幅仅为246%和97%。营销费用的增幅一骑绝尘。人均网红营销费用,从2017年Q1的45万元/人,增加到2018年Q4的63万元/人。 费用走高的同时,如涵还面临无法回收成本的风险。因为成功网红的培养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在未来,营销费用并不会降低。如涵表示,“我们预计未来的运营费用绝对会增加,这将影响我们实现盈利的能力”。 极度依赖核心网红 一定程度上,是张大奕的成功成就了如涵。 目前,如涵旗下共有113个网红,它们被分为三个层级:顶级网红(3个),成熟网红(7个),普通网红(103个)。顶级网红的标注是年GMV超过1亿元,成熟网红的年GMV在3千万元至1亿元之间。张大奕属于顶级网红中人气最高的那个。 如涵的经营业绩极度依赖张大奕的人气和流量,这也是风险所在。 2017财年,2018财年,2019财年前三季度,如涵的GMV中,分别有49.6%, 51.0%和44.9%,由张大奕贡献。在收入上,这个比例为50.8%,52.4%和53.5%。换言之,张大奕一个网红,顶起了如涵这家公司的半边天。 截至2018年底,如涵平台上的网红,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粉丝数量为3250万,张大奕的粉丝数量约为2290万,二者分别占如涵所有粉丝总数的21.9%和15.4%。 如涵以签订合作协议或雇佣协议的方式,保持网红的稳定性。合作协议的期限一般为3-5年,但这并不能规避网红提前违约的风险。 从2017年开始,如涵在合作协议中新增一项约定,如果网红的收入或新粉丝数量在初始合同期内达到一定的门槛,则在原合同期满后自动续签3年。 从各项财务指标来看,现在并不是如涵上市的最佳时机。它要面对的,不仅有自身业绩增长的挑战,还有同行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以及保证核心网红不会流失的风险。 作为中国网红电商第一股,如涵要面临的挑战还很多。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