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SpaceX 载人龙飞火箭无人首飞发射成功(见钛媒体报道),这是美国自2011年7月8日发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后首次发射载人航天器,这也是首次商业载人航天计划的实施。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它都势必成为世界航天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
我个人是非常兴奋这次发射成功的,因为我认为,美国的商业航天其实是有两大阵营的:一个阵营是以Oneweb为代表的,披着 NewSpace 外衣的传统航天企业;另外的一个阵营是像 SpaceX 这样的,真正的 NewSpace 的公司,而且它取得的成绩远超 Oneweb。
并且我非常想在今天这样的一个时间点说,“天仪想当中国的SpaceX”。这也是我第一次,无论是公开还是私下承认——毕竟我曾经还特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请不要叫我中国的SpaceX》。
1. 比较害羞,觉得我们离SpaceX差得实在是太远了,对标他们有点夸张;
2. 觉得SpaceX是搞火箭的,我是做卫星的,完全不一样;
3. 因为中庸,咱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好像这样做不太好。
1. 向别人介绍起来特别简单,几个字搞定,不用费尽口舌来介绍一大堆,结果别人还听不懂;
2. SpaceX的火箭业务已经完全支撑不起他那么大的估值了,所以他现在也开始做卫星了;
3. 天仪在发展的三年中,一直在学习SpaceX创业初期的经验、教训还有方法论,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从某些角度来说,放在全世界都是很受认可的;
4. 我们天仪应该有一个更大的理想,来激励我们的团队更加努力;我们要有这个勇气、有这个担当、甚至要有这个脸皮来说这样的话,天仪想要成为中国的SpaceX。
那么立下了这么大的一个flag,如何实现呢?或者说,天仪与SpaceX目前差距最大的地方在哪里呢?天仪相对于SpaceX来说,最大的短板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很早就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我自己……杨峰离马斯克的差距,会不会是天仪离SpaceX差距的平方?甚至是立方。那么我应该学习些什么呢?
或者先问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向谁来学习呢?
在我看来,中国航天有很多专家,中国商业有很多专家,但是他们会是中国商业航天的专家吗?中国商业航天是一个过去是完全空白,现在是全新的领域,这些过去的专家的经验和认知一定会是正确的吗?会不会是值得商榷的,亦或是不那么正确,甚至是严重错误的呢?
现在的中国商业航天,我觉得存在两个思想派系,航天派和商业派:
航天派的观点是,航天很牛逼、很神秘、很特殊,必须要遵从航天的规律,不能瞎干。航天这么多年的经验和教训,是非常宝贵和必须坚持的;商业派的观点是,航天只是一个还没有被资本和商业化普及到的一个普通的行业而已,和别的行业没有任何区别。资本、渠道、需求、产品,一样都不少。通过其他行业的方式,使劲砸钱,大刀阔斧的干就完了。
当然,作为我个人,我坚决不认同这两种任何一种派系,二者都有道理也都有问题,我有我自己的逻辑和判断,但是当然我也无法证明他们是错的而我是对的。
或许,这就和当年互联网早期一样,这是最大的机会,也是最大的风险,大家都只是从业者,大家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去创造真知。
一、“降噪式”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
看到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投资中的信号与噪声》,推荐给大家。文中谈到的更多是在投资中的信号与噪声问题,但是实际上在创业当中亦然。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是不可能看完的,但是真正有用的那部分信息,也就是文中作者所提到的“信号”的这个概念,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多少;那剩下的那些无用的信息,或者是有误导的信息都是“噪声”,这也就意味着,干扰我们做决策的噪声是海量的,而且还在不断疯狂增加的。因此,我们要获取“信号”的难度也是越来越大的。
我们知道信号处理需要一个模型,很多人喜欢把足够多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形成一个特别复杂的模型,这其实只是把所谓的相关性,错误的理解为因果关系。我个人觉得很多看似很复杂的事情,背后的核心逻辑一定很简单。按照作者的话来说:
假设你学习一个新东西,当它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细分的时候,恭喜你,十有八九你找到噪声了。而你越学习,发现它越简单,并且看到越来越多的共性的时候,才回到了老子讲的那个“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找到了真正的信号。

于是,那么我们的创业过程,就是一个:
不断升级自己的系统、增加自己的带宽,以便接收更多信号;
不断的总结发现规律,总结方法论,发现更多更简单的模型,各种“滤波器”;
然后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不断的实地观察从而去伪存真,再不断修正、调整“滤波器”和调频的过程,以便去掉各种噪声而获取信息。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自己不断在进步,也不断利用自己的系统推动行业发展的过程。也正是因为如此,我认为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资金、资源、人才、技术都是非常非常重要、必不可缺的东西,但是都没有创始人的“认知”重要。
二、寻找商业航天的参照物
那么有没有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行业的情况,和现在商业航天的行业格局很像呢?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参考当年的最终胜利者在早期的路径和策略,来给我们对现在的情况的认知给予一些经验和教训呢?我个人是挺喜欢这种思维逻辑的,我也一直坚持在这样做。
我找到了两个目标:一个是我党在创业初期,另一个是腾讯在互联网早中期。
1、我党的“早期定位”方法论
我党的创业成功案例,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特别为人称道的。推荐一本书和一篇文章,金一南的著作“苦难辉煌”,《毛泽东才是中国最顶尖的“产品经理”》,还有我们桑文锋同学的知乎专栏,《瓦利哥的机器岁月》。
我觉得我党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早期群雄逐鹿的时候,果断的判断清楚了自己的定位。

曾经“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不仅苏联人听不懂,国民党听不懂,谁都听不懂;而站在历史终局复盘,这是无比正确的战略。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商业航天领域,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农村?我已经有了我的答案。
同时,我党在创业期非常值得创业公司学习的是:不仅仅抓军事抓打仗,这是每一个政党和军阀都会做的事情;同时也狠抓思想抓政治,这就是他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而最终胜出的地方。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