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是个好战略,那么商业航天领域,什么是农村、什么是城市?| CEO专栏
放在企业上来说,每一个企业都会抓产品,这是卖给客户的;而更重要的事情是抓组织抓文化,这是卖给自己的团队的。没有后者认知和目标的统一,就没有一个高效的团队,那么再好的团队也没法做出来好的产品卖给客户了。 在商业航天领域,大家都在关注每一家公司在技术、融资、产品等表面上的点,其实有一个特别不被人关注的点:核心人员流失率。 大部分的商业航天团队早期的成员都非常的优秀,然而他们都是来自不同的领域,在技术路径上、工作模式、和价值观上,都有很大的不一致。如何能够和而不同,充分集成各自的优势,形成一股合力,为了共同的大目标,而放弃自己的小利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如果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再好的人才来了,过一会也得走,实在是非常可惜。庆幸的是,天仪在这方面目前做的相对来说还可以,我们的团队很稳定,我们一直都非常团结的实现我们的目标。 2、腾讯的“试错式”进步 互联网是商业航天最该学习的一个领域,腾讯也是互联网领域最值得学习的公司之一,作为青腾大学的学员,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机会上,我都主动的去研究了很多腾讯的历史、方法论、还有案例。 关于腾讯的书和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前段时间看过的最极端的两个内容,正面的吴晓波的著作《腾讯传》,和那篇及其负面的,让腾讯在股市上损失巨大的《腾讯没有梦想》。 腾讯可以说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如果让我来评价腾讯,他的成功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我觉得在于两个字:“试错”。 无论是早期的被人诟病的“山寨或者抄袭”,还是后期被人褒奖的内部赛马机制,其实都是试错。 前者是让别人试错,一旦别人发现了一个好模式或者产品,迅速跟进,现实商业世界里的成功者往往不是第一个创新者;后者是让自己试错,发现一个机会,内部若干个团队一起来干,总有一个能够跑出来的,那就不会错过机会了。 对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虽然中国商业航天目前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成功产品,但是天仪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和突破,我也真的不在乎什么“第一”、“首个”这样的说法,谁愿意说就说去吧。我更在乎的是,在商业航天整个行业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我能够成为这个行业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创业公司到底该活得好还是活得久? 最后聊一聊这个问题。我偶然看到了一篇文章(略夸张的标题党)——《一个王兴换三个陈欧,一个滴滴换十个小红书》 看到开始的时候,这个观点是完全认同的,“成功的幅度往往比频次更重要”。 世界就是这么现实,一次第一,胜过无数次第二。然而看到中间那个棒球选手的案例,我有点坐不住了。 Babe Ruth 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棒球运动员。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在单赛季打了 60 个全垒打的人;他整个职业生涯打出了 714 个全垒打;但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记录,他整个生涯被三振出局 1330 次。 Babe Ruth 放弃了更高“频次”和更大概率的安打,而不懈地去追求更低概率却有更大“振幅”的全垒打,这真正践行了上面图片中所引用的话:“Hit Big or Miss Big”。 “Hit Big or Miss Big”。这句话让我立刻想起了我的一位朋友还没有正式进入到我们这个行业之前,说了一句让我震惊的话,“赶快做大或者赶快做死”。 我是这么理解他的意思的,他已经很成功了,但他需要更大的成功。他也不确定商业航天这个行业是否可以给他带来更大的成功,所以要用一种快速的方式去赌一把大小,要么就大成,完成更大的个人成功;要么就大败,这样可以赶紧换方向。对于他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 我当时非常钦佩他这种对成功的明确的目标以及高效的方法,然而同时从我自己来说非常不认同。 第一,我自己是因为对航天的热忱以及真心的看好,才从事的这个行业,我并不打算只赌一把;第二,我坚持认为商业航天虽然未来市场是在非常大,但是现在的问题也非常多,必将是一场长跑,根本不存在快速成功路径;第三,既然是长跑,你不知道市场哪天会爆发,创业公司活得久比活得好更重要,这样你才能够抓住机遇。 看到这篇文章中棒球选手的话后,我惊诧了,难道这样是对的吗?难道这是更成功人士的认知优势吗? 还好文章突然画风一转。 Babe Ruth 退役之后的这几十年里,棒球领域确实有大量的人在践行他的鲁斯效应。在 2012 年,有 136 个球员被三振出局 94 次以上,而 94 这个数字是 Babe Ruth 生涯中单赛季被三振出局最多的次数。但这 136 个人却并没有人真的打出类似数量的全垒打,或带来相同的胜绩。 因此,本篇学习笔记我得出的最后结论是: 1)成功的幅度往往比频次更重要; 2)但追求成功不意味着单纯追求高风险,而是要追求高期望; 3)要想得到高期望,除了选择大收益的方向,还要不断锻炼自身,努力提高实现理想结果的概率; 4)概率再高也不是必然事件,所以要给自己留充足的子弹,有足够多的尝试机会。 意思就是,risk big, dream big 不代表 hit big,腾讯当年就一个QQ的小dream一样hit so big;hit big需要大量的act small的努力来增加概率。 但更重要的是去思考提升概率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同时也要有扛风险能力。 所以我坚持认为,商业航天的未来很美好,但是现阶段还是有很多行业初期的问题,需要行业内所有的友商一起协作,靠长期的努力拼搏才能够实现的。 正如SpaceX当年从来都不被看好,而有一切资源和大家都看好的铱星却破产了,美国的商业航天道路从来不是一条两边鲜花盛开、中间铺上红地毯的道路。 美国如此,中国恐怕也是如此。机缘、时运、窍门也从来不属于商业航天这个事业。只是依靠不屈不挠的坚韧、义无反顾的顽强、前仆后继的试错。现在如是,未来依然如是。我将披荆斩棘,特立独行。 以上,是我的第一篇《 成为中国的SpaceX的学习笔记》,接下来还会有第二篇,第三篇等。欢迎大家留言或者私信新浪微博 @天仪杨峰 和我交流讨论,我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本文经杨峰授权发布于钛媒体,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天仪SPACETY(spacetysatellite)】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