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温州站长网 (https://www.057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程 > 正文

如何逃避家庭群焦虑?

发布时间:2019-03-12 11:58:36 所属栏目:教程 来源:钛媒体APP
导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脑极体 智能手机给我们带来的麻烦,似乎比它带来的价值更多。主要体现在,它为别人(包括自己的家人)打扰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全新的打开方式。 尤其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实用性越来越强,社畜们在工作群里是逆来顺受的舔狗,发个朋友圈

如何逃避家庭群焦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脑极体

智能手机给我们带来的麻烦,似乎比它带来的价值更多。主要体现在,它为别人(包括自己的家人)打扰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全新的打开方式。

尤其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实用性越来越强,社畜们在工作群里是逆来顺受的舔狗,发个朋友圈都能在内心上演一出宫斗剧,本来应该充满欢乐的灌水群,也变得充斥着塑料友谊和小确丧了。

这还不是最郁闷的,至少我们还可以选择屏蔽或退出不重要的关系群。但是家庭群呢?

自从被进了家庭群,一天能收到七八条营销号长文,十几个求投票链接,以及动辄刷屏的中老年古早表情包。即便开启“免打扰”模式,还是会忍不住点进99+的爬楼,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完全无法坚持做一个“莫得感情的熊孩子”。如果狠心一点退了群,不用担心,绝对会被第N+1次重新拉回去。

在错综复杂的社交媒体中如履薄冰地生存,已经够让人心力交瘁的了,为什么和家人的网络社交也倍感焦虑呢?

今天我们就来望闻问切,聊一聊家庭群恐惧症究竟有没有得治。

焦虑制造机:越来越不讨喜的家庭社交群

社交媒体的用户体量,逐渐从陌生网友为主的兴趣群组,扩展到了长辈、亲友等多种多样的社交生态,而首当其冲被技术“中介化”改造的,就是家庭关系对微信、QQ等熟人社交产品的全面占领,社交群组的画风也随之陡然一遍。

家庭群某种程度上也是谣言传声筒、炫耀新阵地,还充斥着0.01红包接龙、古早表情包和50秒语音爱好者大比拼等热门项目……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家庭社交群,让广大年轻小辈们倍感心累。尤其是对QQ空间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原著民们一代来说,个个都说自己轻微社恐,低能量社交者实在扛不住气场强大的家庭群啊。

如何逃避家庭群焦虑?

更令人绝望的事实是:尽管我们对家庭社交群有着诸多抱怨,却依然没有也无法逃离家庭群。

网络上,大家都家庭社交群颇有微词。有人表示“烦!还能不能快乐地做父女了”,有人觉得“像小时候家庭聚会被逼着给长辈敬酒说场面话”,有人吐槽“他们智商不够但是辈分够啊”,还有人在某乎暗搓搓地发帖——“如何优雅地退出家庭微信群”……

如何逃避家庭群焦虑?

年轻一代与长辈之间信息流通不再有障碍,但新的媒介控制下,交流却似乎更加沉重。看似拉近了家庭关系、降低沟通成本的家庭群,实质上已经成为了蚕食年轻人社交能量的巨大黑洞。这究竟是怎么了?

家庭型社恐是如何形成的?

让网生一代亚历山大的家庭社交群焦虑,到底是年轻人的“矫情”和“不理解”,还是自有其合理性呢?我们不妨从网络社交产品的特点,与家庭关系之间的种种不同,来了解一下,这种酸爽的亲密型社恐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熟悉移动社交产品的小伙伴们可能已经发现,作为一种技术媒介工具,网络社交平台拥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一是公开性,通过网络社交产品交流时,我们会倾向于信任其他人并公开自己的信息,比如在朋友圈晒照,在微博发小作文,在群聊更新动态;

二是“塑料性”,线上社交的职能更多地体现在协作连接上,比如点赞之交,抢红包群,日常工作群等塑料友情,它扩展的是人际关系的频率和广度,而非深度;

三是自主性,在网络上我们更倾向于观点相似、兴趣类同的人来往,follow博主也好,互粉也好,道不同不相为谋才是网上冲浪的基本方针。

如何逃避家庭群焦虑?

而一旦将家庭关系搬上网络社群,矛盾就出现了。

首先,家庭关系之间的信息是相对私密的,并不愿意让父母知道自己半夜两点还在泡吧、让亲戚关心自己是否母胎solo。对空间感和隐私的需求,与社交媒体的公开性形成了巨大的矛盾,才有了“朋友圈应不应该屏蔽父母”的困扰;

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往往需要维持长期、多段、高频的联系,仅靠线上群聊显然是不够的,这就使充满了插科打诨和非紧迫性消息的家庭群显得非常鸡肋。更无奈的是,家庭群是以血缘身份聚合在一起而非兴趣,如果话不投机又被强行按头参与讨论,简直惨绝人寰。

加州心理学家马克·多姆贝克(Mark Dombeck)将这种状态称之为“认知负荷”( cognitive load)。

简单来说,就是在网络社交关系中,家庭群必须投掷更多精力和注意力来处理,已经超过了临界值,年轻人自然也就很容易在家庭群中感到一种“沟通超载”的压力。

“认知负荷”给家庭社交带来哪些影响?

发圈不忘分组,转移话题全靠红包,屏蔽群消息还忍不住爬楼,潜意识还要求自己对所有信息都做出回应,真是伤脑伤时伤钱包,我不社恐谁社恐。

总的来说,“认知负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信息量级。我们知道,家庭群不像其他群组,有明确的截止信号或自由度。恰恰相反,家庭社交群内的互动一旦开始,可能就不会停止。随着收到的讯息越多,接收者回复讯息的感觉也就越强烈。这就造就了一个持续维护关系的循环系统。

此时,如果收到的讯息是阻止他们从事其他活动,比如处理事务,干涉选择,甚至面对面见面,这种过度依赖和对私人领地的侵犯,很容易引发不满。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授Nancy Cheever的一项研究表明,手机通过讯息和社交媒体的“持续联系”,会让人感到焦虑。而家庭关系对大多数人来说又很重要,一连串的讯息伴随着一种义务感。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应该遵循社会规则,在被询问时做出回应。

如果不回应呢?内心会产生“被误解”的担忧,这种沟通不及时所面对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焦虑感。而与家庭群相比,上述的重重心理压力在与陌生人的关系中可能并不存在。

另一个影响则是时间消耗。研究发现, 70%的电子邮件会在收到提醒后的6秒之内被打开,知识工作者每6分钟就会去检查一下自己的即时通信软件。

悖论正在于此,这些线上沟通工具声称使用它们可以减少时间提高效率,结果反而加重了沟通的负担。正如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诊所心理学家斯科特比亚所说,不断检查讯息通知,会使生产力下降约40%。

结果就是,我们必须分散注意力去应对那些家庭社交群里让人分心的刷屏消息,而无法获得足够的专注。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