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温州站长网 (https://www.057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程 > 正文

一所百年小学校,可以离信息化有多近? | 钛媒体深度

发布时间:2019-03-31 18:01:33 所属栏目:教程 来源:钛媒体APP
导读: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3月开学季,广东省某著名重点中学大规模采购电子手环一事,引发了一场风波,遭到了很大的舆论阻力。 据行业媒体报道,该校斥资485万采购3500个电子手环,手环记录学生多个场合、不同种类的数据信息,具备定位学生行动、检测上课举

2012年,国家发布了第一个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建设“三通两平台”的重点任务,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两大公共平台。

2017年,教育部披露了一组数据:

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 25%提升到 88%,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 40%增加到 80%,每 100 名中小学 生拥有计算机从8台增长到12台,师生网络学习空间数量从60万激增到6300多万。

政策引领了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三通两平台”的落地却不尽如人意。硬件升级潮也止步于硬件的升级,更多的设备和系统还处于休眠阶段;其次,它主要将知识资源数字化、平面资源立体化,教育技术大多仅停留在学习环境之中。

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党委书记、局长明建平对此深有体会。

“为什么投入这么大,效果却一般,这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他对钛媒体表示。

信息化的工程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比较费劲。老师们在课堂上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并不深入。很多老师都处在利用计算机做PPT,播放flash动画,资料检索以及寻找资源制作教案的过程中。

“这实际上属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以前我们认为是有技术门槛,现在技术门槛已经不算高了。说明大家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还不够。”明建平认为,以往教育信息化更多是针对学生,实际上还需要提升管理干部的信息素养。

“一说‘信息化’,就马上打报告,要买电脑,我觉得这个层次有点偏低了。信息化应该是一种决策工具。数据应该成为校长的决策依据。其实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有大量的数据产生,只不过没有被收集起来,也没有被关注到。”明建平说。

他认为,现代教育的治理,必须依靠信息技术。举个最简单的应用案例,利用智慧校园的系统,校长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学校资产管理,校园维护维修,学生出勤和疾病状况,以及教师的状况摸查清楚。

教育部在2018年4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代表了一种教育资源观念的转变。

这份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这份计划对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的提出了期许——“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

2.0计划,核心是提出了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那么,从“三通两平台”到“三全两高一大”,教育信息化2.0与1.0有什么区别?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曾表示,“如果说教育信息化1.0是引入外部变量的话,那么,2.0就是要把这些外生变量转化成内生变量”。

小学校长们的难题是:内生变量从何而来?

家长的“倒逼”

去年9月入学季,小诗妈妈在女儿的入学通知书上,发现了一个二维码。扫码后即可进入家长专属的“开放平台”。

她的女儿现在是天津市十九中的七年级学生。天津市第十九中学,原为“旅津广东中学”,是一所具有94年历史的老校,也是天津首批历史名校、和平区重点级学校。

“我一开也没有太注意和重视这个平台,觉得可能只是单纯地发发学校通知和消息之类,因为小学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小诗妈妈告诉钛媒体。

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和使用,小诗妈妈改变了看法。她发现,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发通知”工具。这个系统不仅实现了所有校级、班级信息的发布,还有学生校内活动的数据收集展示,学业信息的沟通,都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实现。

八年级学生小军妈妈也发现,孩子逐渐从抵触学习,到积极主动参与学校活动和学习,只花了不长的时间。她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说,学校和班级里组织了活动,老师们都会发布“班级圈”,孩子回来了也会看看他今天在班里面做了什么,在学校里面活动表现如何。

“孩子看完自己表现,再看别的孩子,他有表现欲,也有竞争的小心理,所以他会觉得我可以做得更好。”一个学期后,小军的学习成绩显著提升。

以教育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教学,对于小孩的成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作为家长能第一时间很直观地了解学习情况。家长知道如何与青春期的小孩沟通,也拉近了与学校的距离,让家长也能从平台有所收获,有所受益,看到自家孩子的学习轨迹。

把微信作为家校互动的入口,是因为用户的“倒逼”。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钛媒体,“教育信息化从产生到发展,一直带有很强烈的行政色彩。” 能够进入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产品,主要是满足市场的主导者,例如让学校和教育局单位领导的需求,渠道能力几乎决定一款产品的生死,一些体验很差的产品反而不缺市场。

“老师们、家长们和学生们需要什么,我们就上什么,软件的使用率就提升了。我们把数据提供给学校的领导,很好地辅助他做好决策,校长也不用为采用什么样的软件操那么多心。我觉得这个流程就理顺了。”卢冬梅说。

卢冬梅所说的“倒过来”,就是指基于微信而搭建的智慧校园系统。自2017年8月开始,天津市和平区教育系统携手腾讯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通过持续建设“应用生态圈”和“云数据平台”,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和应用数据融通利用。

一所百年小学校,可以离信息化有多近? | 钛媒体深度

自2017年8月开始,天津市和平区教育系统携手腾讯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通过持续建设“应用生态圈”和“云数据平台”,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和应用数据融通利用。

目前,和平智慧校园已经覆盖全区65%以上中小学,现有使用者已达7万余人,上半学期将完成全区100%覆盖。

“你知道要在全部家长手机上额外安装一个APP,几乎是不可能的。”卢冬梅告诉钛媒体,最开始选用腾讯就是看重微信的入口,因为“没有家长不用微信”。

她举了个例子,在学校的使用场景中,比如通知这项,如果不能通过一款产品全员通知到位,还需要老师再额外进行沟通,那么说明该产品是失败。

付金懋也表示,之前各个省市区域以及学校都做过自己的APP,但使用效果很差,整体的装机率都比较低。但微信日均次数大约在十次以上,能实现更好的信息触达。

将微信选为智慧校园入口,教师也不会觉得这是繁重教学任务之下额外的“负担”。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