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收购过来的公司,巴菲特的做法并不是像其他很多集团:看到业务不行就开始出售。实际上,在巴菲特掌权的50多年的时间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从未出售过一家收购来的子公司。这种长期持有就是一种非常有力的承诺,也成为伯克希尔公司最能打动市场的力量之一。
“我觉得持久的承诺是伯克希尔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我认为这家公司能延续下去的原因之一。把公司转让给伯克希尔的人会发现,这项承诺的吸引力极大,特别是那些已经把企业打造成型而且希望保留其名号的家族,以及希望自己的公司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定运营的创业者。”
对于那些频繁收购其他公司,但不去用心管理的企业,巴菲特提出了自己的批评,直指这些公司和银行资本在背后使用的“伎俩”。
他指出,银行家的关注重点是收购能否会即刻提升公司的每股收益,而饥渴的CEO和他的“助手”们也常常会幻想收购行动可以达到一种“协同”效应,从而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每股收益。
CEO们惯常使用的手法其实很简单:依靠人格魅力、市场推广或令人不无质疑的会计手法(通常是三者一起使用)。CEO们把一个刚建不久的集团股价推升到一个较高——比如说20倍——的市盈率上,然后再以最快的速度发行新股,接下来再用募集来的资金去收购那些正在以10倍左右市盈率标售的公司。待收购完成后,他们会将两家公司的利润进行“合成”处理。
这样一来,尽管这些公司的内在价值没有什么变化,但每股收益却得到了提升,并据此可以当作经理人超高才干的一项证明。然后他们会对投资者说,正是这种管理天赋,保持甚至提升了收购者的股票市盈率。最后,他们会承诺将不断地重复这一循环,从而可以让公司的每股收益得到不断地增长。
在这种“伎俩”下,很多快速扩张的集团公司把能拥有一个善于制造各种奇迹的会计奇才视为一项巨大的优势。公司的股东也不必再为公司的利润而担心,因为他们的报告从不会让市场失望,不管公司的实际运营状况多么糟糕。
但明眼的人都知道,这样顶多是造成财富的再分配,并不会创造任何新的财富。最终的结果,就像童话《灰姑娘》里面说的:当指针指向了12点时,一切都变回南瓜和老鼠。基于一系列高价股发行而撑起来的生意模式,也都将回归原点,甚至更糟。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业务之所以多元化,并不是为了这些“伎俩”。拿巴菲特的话来看,多元化的业务收购可以减小资本的配置成本。巴菲特认为,当个人投资者打算在不同生意和产业之间重新配置他们的资本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税收与摩擦成本问题。即使是免税的机构投资者,由于他们的资本配置工作通常要借用各种中介机构的帮助才能完成,因此也将面对昂贵的费用问题。
无数张饥渴的嘴等在那里,等着人们去喂养。他们中有投资银行家、会计师、投资顾问、律师以及其他一些诸如能帮你进行杠杆收购的助手们等。因此,资本配置的重新洗牌是一件代价昂贵的工作。
但相比之下,一个多元化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反而会有利于资本的最优配置以及最大化地降低资本分配的摩擦成本。这些多元化的企业集团能够在不承担税负或其他多项花费的情况下,将巨额的资金从一个没有太多发展机会的企业转向有着光明前景的企业。
除此之外,多元化的企业不会因为全部押宝某个特定行业而对它产生特别的偏好,也不会受制于那些在原有企业中有着既定利益,从而希望保持现状。
5
很多多元化的企业集团,都面临着管理上的巨大挑战。很多雄心勃勃的企业在多元化的诱惑下,开始走向作茧自缚,“病魔”缠身。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控制着旗下众多的子公司,业务涉及保险业、糖果业、媒体、多种经营、非银行性金融、投资等不同性质的公司或是联合大企业。巴菲特是如何管理这些多元化业务的呢?这就体现了巴菲特对多元化业务的操盘能力。
对于这些多元化的业务,巴菲特的做法主要集中在两点:“授好权”“管好钱”。按照巴菲特自己的说法:
“本公司有关财务决策一向是属于中央集权,且决策集中于最高当局。但在营运方面却是极端授权予集团子公司或事业体的专业经理人”。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最开始做收购的时候,巴菲特也喜欢参与子公司的管理,但他很快就认识到这并不是他的长项。1978年,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说:“虽然闲坐一旁看别人表现,难免有点无趣且有伤自尊,但最好的方式还是坐在一旁让现有管理阶层自由发挥”。
因此,巴菲特在管理上认为主要是给经营者搭好舞台,自己的主要责任是提供资本给经济状况良好的企业,并保留原有的管理阶层,继续带领公司成长。巴菲特从不要求旗下公司的负责人预测盈利情况,也不安排会议。被收购的喜诗糖果公司,其总裁查哈在·哈金斯甚至有20年没有去过公司总部所在地奥马哈。
每当巴菲特对某一企业表示有收购的兴趣时,他会对该企业的管理层非常明确地表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不会干涉公司的运作或治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持股人手册里面,对商业决策方面有一句话:“我们几乎都依靠放权。”喜诗糖果现任CEO布拉德·金斯勒对此说:“我觉得我们成功的原因不是他告诉经理们要干什么,而是他允许经理们干什么。他允许他们在经营上做决定,并按他们认为合适的方法来发展业务。”
这种充分授权的理念从公司总部的配置上也看得出来。很难想象,掌控的市值上万亿人民币的伯克希尔公司总部,居然只有区区26人。总部里没有公共关系部门或是人事部门,也没有门卫、司机、信使或者顾问等后勤人员,甚至也没有坐在电脑终端前的金融分析师。
公司这种简单的风格是巴菲特特意安排的,其原因一是在充分授权下,巴菲特认为他所控股和投资的公司在原来高管的管理下会运行的更好。二是巴菲特认为,一个公司如果有太多的领导层,反而会分散大家的注意力。
如果公司雇了一层楼的股票经纪人,他们肯定会自己去找点儿可做的买卖;如果他聘请了律师,毫无疑问他们就会找人打官司。一个机构精干的组织会把时间都花在打理业务上,而不是花在协调人际关系上。很多时候,组织的事情并不多,而是因为人多了,才人为制造出很多事情来,以此证明这些人存在的“价值”。
不过在充分放权的同时,巴菲特对子公司的“钱袋子”是管得很严的。公司要求,各个子公司,包括来自保险业务的浮存金以及那些全资拥有的非金融子公司的运营盈利,都要向上供给总部。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