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美国一家名为OneWeb的卫星行业初创公司,将首批6颗近地轨道卫星通过联盟号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发射升空。
成立于2012年的OneWeb主要致力于构建覆盖全球的高速宽带网络,提出了“卫星群+近地轨道”的解决方案,摒弃了36000公里高的地球同步静止轨道,运行高度大约为1200公里,由此可以大大减少卫星与地表的距离,加速数据传输。
该公司CEO Adrian Steckel表示,首批6颗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太空互联网”时代已迈出了第一步。公司共计划发射720颗近地低轨道卫星组成星座,预期在2020年前完成发射和组网计划,为全球提供互联网覆盖服务。
“太空互联网”这一概念对许多人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以往大部分的航天发射需求都是来自于大型国家任务。实际上,自从进入2015年后,商业卫星的需求呈现一种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而这也使小卫星的应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内的商业航天又是怎样的发展状况?
雷锋网了解到,国内一家低轨通信卫星初创公司银河航天已规划组建采用5G标准的“银河Galaxy”低轨宽带卫星星座,由上千颗自主研发的5G卫星,在1200公里左右的近地轨道组成网络星座。
借这个机会,我们与银河航天创始人兼CEO徐鸣进行了一番畅谈。

从互联网到商业航天
银河航天是国内一家聚焦低轨宽带5G通信卫星的初创公司,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兼CEO徐鸣为猎豹移动联合创始人、前总裁。
与近年来入场的其他商业卫星公司相比,银河航天的创始团队可谓是“圈外人”走进航天业。不过,徐鸣却并不认为建立银河航天是一次完全的“跨界”,而是瞄准了科技与商业在不久的将来即将发生的一次碰撞点。
我不认为我能够做出完全不一样的、颠覆的、新的商业机会。我有机会创业的类型,一定是科技和商业发展的一个交叉地带。
徐鸣告诉雷锋网,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好产品、任何一个好公司的本质,既不是科技也不是商业。如果科技性产品不能服务已经有的一些商业机会,这个科技产品本身只是情怀。航天能够真正的落地,变成一个商业上可为的模式,就是要用航天科技去服务我们地球上的人类。
因而,在5G大潮汹涌而来的契机下,“用低轨通信卫星组建全球通信网络”出现在了科技与商业的交叉线上。这个商业机会不是to G的,而是to B的,(例如在中国是面向移动、电信这些运营商),而且还是一个全球的商业机会。用卫星对全球地面通信提供服务,真正带来了商业机会的变革,带来了从科技到商业的“交叉”机会。
不过,虽然找准了交叉点的定位,但造卫星毕竟不同于传统互联网产品,在资源整合、供应链配套以及寻找合作伙伴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和难题。
“比如说做手机,它是一个全球工业体系,你可以找到像富士康这样的地方,可以去找高盛、三星、LG、夏普,可以任意选择配件的供应方。”徐鸣举例说道,“但是航天不一样,首先航天没有一个公开的类似于像富士康这样的角色,其次航天一般代表一个国家最高科技的方向,所以在国际上没有一个开放的供应链体系。相比其他产业来讲,航天的供应链成熟度要差很多,做航天最大的困难其实就是源于这种不成熟。”
雷锋网了解到,供应链体系的不成熟,意味着企业和市场要共同为商业航天梳理和建设一个标准,即如果一种卫星达到量产阶段,如何把它的尺寸、重量、功耗,以及环境适应性等各种性能的指标进行标准化。此外还要深入到供应商的一些实现过程,与供应商一起去实施标准,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此外从商业层面来讲,卫星行业及整个航天科技产业的整体的开放度都是不够的。以往航天的基础是以国家和科研院所为中心,以一层一层的国家行政命令来穿插运作。
“这种模式不商业。所谓商业的意思是由市场决定价格、品质以及合作方式,其研发和生产的所有时间进度安排都通过市场的方法去完成,这在今天也是不够成熟的。”徐鸣深知两种体系间的差距,坦然表示“商业航天目前在这些方面还都不太行。”
不过他也提到,此前做互联网行业的时候,不仅在做中国市场,也投身全球市场,做了很多在国外当地落地的事情,包括跟全球的很多运营商、手机厂商进行相应的一些合作。因此对于银河航天要做的事,他表示本质上也是要和海外运营商合作,在当地做落地的事情,以往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
打开新的产业大门
回顾过往,不管是国内体制内的火箭还是SpaceX的火箭,都是to G服务,这和传统的航天产业没有大的区别,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做了一些效率优化和成本降低,to G的服务仍然不会延伸出新的to B的服务,也没有办法延伸出来新的to C服务。
如果从商业和科技的结合来说的话,OneWeb是给航天科技真正打开了新的大门。

OneWeb卫星发射
虽然已经过去了几日,但在谈论起OneWeb前几日发射卫星的时候,徐鸣依然隐隐透露出兴奋之情。
他指出,人们不应该把卫星理解为高高在上的科技产品,卫星本质上是一个计算机,通过感知当前的方位、温度以及太阳的位置,调整自身的工作方式,它的技术本质与互联网、与地面上的电子科技产品别无二致,较大的区别就是太空中的温度区间更长。除此之外,实际上太空环境或许反而比地面场景条件更好,没有雨、没有空气、没有腐蚀等负面因素。
据雷锋网了解,以往的通信方向是地面的运营商通过铁塔,通过基站,通过各种路由器光纤,来提供广泛的商业联网的服务。在新的LEO轨道卫星出现之前,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可以理解为“两层皮”,融合较为困难。
这种基于地面的方式,如今在全球铺设这样一层信息高速公路的时候遇到了两个问题:
第一,通信结构越来越复杂。5G标准需要比较高的带宽,需要建设非常多的通信塔,投入非常大。同时需要联网的空间非常多,比如飞机上、海洋上、沙漠里、雪山上,人们希望在任意地方都能联网,地面网络很难覆盖这样的区域。
第二,在全球的这些范围内,可以使用互联网的,实际上大概只有44%的人。
“因此衍生出来的一个新问题是,下一代有机会能够连接10亿人的产品是什么?”
徐鸣认为,是5G标准给了LEO新的机会。低轨道通信卫星,定义在5G的网络标准里面,成为5G网络标准的一个通信节点,这意味着天上地上第一次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天地一体化网络。以OneWeb为主的卫星通信模式,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下通信产业的格局。无论是OneWeb还是SpaceX都在做这样的一些摸索,都在做这样的一些试验。
以5G为基础的新的联网设备及新的联网场景,这是新增的需求。无论是OneWeb还是Starlink,包括我们银河航天,这都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从不同的场景,以不同的服务能力,能够到达更多的用户群体。
雷锋网获悉,同样在做低轨通信卫星的银河航天,已于去年10月25日将试验载荷“玉泉一号”借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CZ-4B)之力发射升空,今年也将完成首发星的发射。
银河航天也将采用“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模式,最终实现比OneWeb更低的卫星成本。

太空互联网的挑战和「铱星计划」的前车之鉴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