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互联网能否连接下一个10亿人?| 银河航天徐鸣访谈
的确,OneWeb给航天科技打开了新大门,然而通信卫星其实也不是新生的产品。摩托罗拉公司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天基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也就是“铱星计划”,在7条近地轨道上发射77颗通信卫星,并预计于1998年完成组网投入使用。 意外的是,这样一个划时代的天基通信计划,却在正式运行仅半年后即宣告破产,先进的技术最终败给了高昂的成本。这一事件无疑表明,即便是摩托罗拉这种巨头,也无法克服高技术带来的高风险,任何商业产品和模式都要接受市场的最终检验,盲目发展以及对市场错误估计的代价是惨重的。 铱星计划组网概览 在铱星计划失败的种种原因中,诸如地面通信抢占市场、早期手机笨重且昂贵等问题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复存在,但在市场运营构架方面,铱星计划的团队无法建立起一支整体的销售队伍,很多合伙人严重缺乏电讯业经验,无法设计完整的行销计划并建立各地区的分销渠道,最终形成统一有效的行销攻势,这些问题在当今商业航天发展太空互联网时依旧要谨慎面对。 在OneWeb此次发射后,国内有相关人士指出,OneWeb目前的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具体、不落实的成分。OneWeb同样面临日渐上涨的成本问题,其进度已经严重落后于其他卫星公司,且目前尚未在地面应用等方面看到OneWeb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而从技术方案的角度看,OneWeb的优势在于先天做的早,但优势也是劣势,其技术应用解决方案仍停留在以前的水平。OneWeb是披着New Space外衣下的非常传统的企业,终将走向铱星的老路。 不过据雷锋网从行业内了解到的信息看,OneWeb成为覆盖面积最大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的愿望并没有动摇。太空互联网将实现让全球每个角落都能高速联网的梦想,这势必引发一场新的互联网产业革命,背后是以万亿美元计算的市场。 OneWeb在低轨宽带通信星座领域的优先地位毋庸置疑,其发展经验可以为整个行业参考,其将汽车制造的概念引入卫星制造,将卫星各系统模组化,在生产线大量使用自动化设备,在关键检查点的测试设备可采集数据以缩短安装时间。在这样的模式下,规模化的低轨卫星对降低通信卫星成本有很大帮助。而其国际化合作的方式,也使业务合作及运营服务推进工作更容易在全球落地。 直面中美航天产业差距 毫无疑问,商业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商业领域之一。据《The SpaceReport 2018》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航天市场规模达到3835亿美元,其中80%为商业航天。 盛况之下,我们依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长期发展的准备。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主席杨千里感慨道,太空互联网“没有十几年时间是做不成的”。 从国家来看,美国的商业航天发展最为全面完善,从顶层的立法,到政府层面的引导性采购,再到企业之间分工合作关系的建立,以及风险投资机构的进入,已形成了可自我持续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 “中国在互联网、汽车等新领域已经有非常大的进步,但在航天领域,中美之间还是有着明显差距的。”在聊到客观现状时,徐鸣很冷静,“直观来说,要实现和美国同样的技术指标,就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或者空间的代价,比如我们的卫星体积可能就要比他们的大50%甚至100%,而这会让各项相应的成本增大很多。” 差距有多大呢?他特别强调,这个差距不是一两年的差距,而是代差。有的领域是一代的差距,有的领域是两代的差距。 不过他同时认为,这种代差对银河航天来说既是一项挑战,又是一份技术红利。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更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以及引入相应人才,不断积累以实现持续的快速发展和赶超。 雷锋网观察到,对于今天美国来说,无论是卫星还是载人飞船均早已经过了验证阶段,低轨道飞行器领域已从原来的科学研究和工程研制阶段进入了应用阶段,这些应用场景已能够看到商业价值。因此美国将这个领域完全放开,并且通过国家政府行为来引导企业开发这个方向。 据徐鸣介绍,美国的无线电管理部门叫FCC(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其运营商是相对开放的,或者说跟运营商的合作条件是相对开放的,目前FCC已经批准了OneWeb星座的美国落地申请。 中国也有相应的部门,即工信部和下属的无线电管理局,然而在卫星的批准这件事情上,国内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执行政策。总体政策上肯定是支持的,但但目前国内商业公司还没有一个星座计划获得通过的先例,均是以实验星的方式来一颗星一颗星的申请。 航天领域目前最大的门槛,或许是国家能否在政策上更好的支持商业航天公司。商业航天是一个新的科技方向,必然会有相应的商业空间。这个商业空间在执行层面一定会有商业的价值,真正可能给公司带来门槛的是政策法规和准入。 “最终什么样的公司能够拿到什么样的资质,能够拿到什么样的通信准入条件,能够接入什么样的运营服务是最不确定的。”徐鸣提到,“在国家用何种方式对待空中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用何种方式允许民营的公司运营信息高速公路这两个点上,虽然现在已经有了相应的方式,只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当中,目前还没有看到清晰明确的界限和落地方式。” 商业航天,自强则万强 既然差距客观存在,有关部门和企业也已经足够重视,接下来又要如何闯过这一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