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花46亿买申通,一哥顺丰很尴尬
此外,四家公司不同程度的自营化水平,使得他们在同样的模式下,却有着不同的盈利水平(可见前文关于盈利能力的表格)。中转中心的自营模式造成了四家企业成本管理上的差异,中通与韵达的盈利能力相比圆通和申通更为突出。 以圆通和韵达为例。根据2018年半年报,圆通的营业收入是韵达的两倍——分别是120.7亿元和59亿元。但相反,韵达的盈利水平比圆通高出不少。 根据2018年半年报,圆通在上半年完成了28.14 亿件快递,韵达则累计完成达29.95亿票的业务量,两者业务量相同。同期,圆通的归母净利润为8亿元,韵达则为10亿。 行业未来展望 受益于春节假期前的高峰,快递行业上市公司今年1月业务收入普遍增长。 根据邮政局披露数据,2019 年1 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单月实现了45.23 亿件的运单量,同比增长14.47%,实现收入596.80亿,同比增长19.96%。 不过,相比起去年同期,快递公司们的运单量与业务收入的增速却可以说是腰斩。数据显示,去年同期的运单量和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80.3%以及60.6%。当然,这里面有一部分因素同样是来自春节——假期较去年提前了10天左右。这一情况同样出现在2017年1月。 剔除春节因素对快递业务量的影响后,2019年1月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速依然创下了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此外,在过去的2018, A股上市的7家上市快递企业市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例如跌幅最大的圆通,缩水近七成为308亿元,其次是申通少了六成多约为281亿元,第三是百世,蒸发54.2%约为134.6亿元。老大顺丰从3000多亿元下滑至1651亿元,刚刚上市的德邦缩了21.6%只有181亿元。 如此看来,快递行业增长态势正在趋缓,而整个快递行业在资本市场同样不太一帆风顺。 增速放缓?红利消失? 近年来,受益于电商的崛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快递单量第一大国,快递行业同样在高速地发展着。2018年的双11后,中国快递包裹量正式迈入一天10亿的新时代,与十年前相比,增长了3800多倍。 电商对快递行业的影响有多大?根据2016年时的数据,电商件在中国快递业务量中的占比为七成多,2007年则还不到三成。 其中,中通快递历年来自阿里巴巴导引的业务超75%。其2015年有80%的收入来自于阿里巴巴平台。 然而据统计,2015年电商增速从上一年的49.7%滑落到33.3%,此后再没恢复高速增长,增速逐年走低。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为6.28万亿元,同比仅增27%。这意味着,电商红利在消失,快递行业应声而落。 我们据国家邮政局官网的统计信息来看,2013年至2016年,我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保持着50%以上的增速,快递收入保持着35%以上的增速,行业整体具有较高的景气度。 不过,2017年快递量和快递收入的增速便开始出现大幅回落,快递量业务从上年的51%下降至28%,快递收入从上年43.5%的增速下降至24.7%。 同时,根据国家邮政局报告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国内快递业务量增速为26.8%,营收增速为24%,两者均降到6年来的最低点。由此可见快递行业增长空间已经开始缩小。 而同时,快递行业的格局也正在向头部集中。 从6家主要快递企业(顺丰、中通、韵达、圆通、申通、德邦)的快递收入增速来看,均超过了行业整体增速。 由此可以看出,快递行业的集中度正在提升。另截止到2018年前3季度,排名前8位快递企业的业务量集中度(CR8)由2017年底的78.7提升至81.4(CR8中包括顺丰、中通、韵达、圆通、申通、百世、EMS以及天天)。 因此,在这种高集中度,市场增量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未来头部公司将依靠自身规模优势,以及自身的资金成本优势,进一步压缩单件成本,并以降低单价的方式,挤压中小型快递公司的生存空间,一些实力不足的快递公司则会被逐渐淘汰,例如安能快递便是其中一家。 另一方面,虽然电商的发展速度已经开始放缓,但由于大量电商从业者位于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人均快递业务量远低于东部电商购物发达地区。2016年,东、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1.1%、10.7%和8.2%,业务量比重分别为80.9%、11.9%和7.2%。 因此在这些电商发展不够均衡的区域,未来仍有较高增长空间,对于目前仍极度依赖电商的快递公司来说,同样是机会。 持续十余年的价格战 虽然快递行业逐步向头部企业集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挑战就小了。 快递行业是一个规模优势效应较强的行业。干线运输、车辆等主要成本较为固定,当收发件规模增长时,平均单位成本降低,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形成“价格战”。目前,快递行业的价格战已经持续十余年。 2005年,圆通和淘宝签订合作协议,成为淘宝的线下供应商,并将原来20多元的起步价下调至12元。首次在快递行业发起价格战。圆通的举动,引发了申通、韵达、中通等快递企业的警觉,随后,几大快递服务商争相下调价格,单价进一步降至8元,针对大客户的资费更是降低至5元,后来最低标准甚至突破2元一单。 另外,顺丰快递在2017年11月的平均单价为22.27元,之后的9个月中,仅有2个月的单价低于22.27元。不过它的问题是,这9个月的快递单价较同期来同样是下跌的。 顺丰这样的行业龙头的快递单价都在下跌,更何况其他公司。 统计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7年,国内快递业平均单价已经从27.7元降至不到12元。 这样的价格战直接影响了行业平均盈利能力。中金公司的数据显示,快递行业平均毛利率已经从2007年的30%下滑到目前的5%-10%。 如今,价格战的余波仍在。例如,圆通上半年单票快递产品收入(含费)3.57元,较去年同期下降0.06元,降幅为1.6%;韵达上半年单票快递业务收入1.74元,同比减少0.25元/票,其单票收入下降幅度高达12.6%。 而在未来,我们前文也提到了,头部公司将依靠自身规模优势,以及自身的资金成本优势,进一步压缩单件成本,并以降低单价的方式,来挤压中小型快递公司的生存空间,价格还会继续,也将是行业未来的风险因素之一。 配送员工缺失危机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当前快递业还面临着快递员流动性大,缺口大的危机。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