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教育:东风已至
然而如同没有完美的人一样,也没有完美的公司,市场足够大、品类延展性强两者似乎不可得兼。当我们放到整个教育行业来看,同时满足这两个特点的就是K12教育(并且是硬核刚需)。我们看职业教育中,有一个品类是“职前教育”,在今天大学生求职愈发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成为用户的强刚需,因此会在短期内获得比较好的营收规模,这一赛道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但我们用前述的模型,从品类的天花板、延展性的角度来分析,这类项目的未来发展还迷雾重重,或许需要在模式上更进一步地探索。 在产业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在各行各业的升级进程当中,职业教育的新品类花样百出。我们进行简单的梳理,看看是否会有一些启示: (图:从C端需求的升级出发,潜在的职业教育品类) (图:从B端的产业进化出发,潜在的职业教育品类) 3 新交付:时间碎片化与在线的成熟 我们看新职业教育交付形态的变化,其背景是整个教育行业发生的变化。其中两个很明显的点在于,一是人们的时间被切割带来的知识付费这一新交付形态,尤其在忙碌的职场人中受到追捧。另一个则是随着直播技术的逐渐成熟,带来在线职业教育的新机遇。 知识付费已经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通过其热度的表征我们发现,其热度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中产焦虑指数”。每到农历新年伊始,带着满满干劲,对职业发展的困惑、对突破瓶颈渴求催生了这一市场。 (图:知识付费的百度指数,每到农历新年起点都会带来一波高潮) 知识付费和教育,两者的边界有时候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甚至有人喊出“教育就是知识付费”这样文字游戏般的论调。在我们看来,两者的内核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从结果来看,知识付费交付的是信息,而教育交付的是能力。教育过程中的封闭场景、强导向性、刻意练习等等环节,是知识付费所不具备的。即使看懂了,也未必做得会,这就是现在大行其道的知识付费的尴尬点所在。 然而我们不应否定知识付费这一供给的意义,其本质是互联网载体下的出版。而出版自古就有,需求也是广义存在。“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便是获取了足够多的信息,却没有转化成能力。转化的这一过程,就是教育。 回到职业教育这件事来看,各行各业新信息的补充,通过视频、音频等新载体呈现,是平台型公司的机会。于是得到、在行、喜马拉雅等公司享受了这波红利。而教育公司的机会在哪里?使用新的载体,通过新的产品形态进行交付,是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个机会——旧职业教育的在线化。这里的在线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的录播课形式。具体到某些品类上,一对一的直播、一对多的小班课,都是有可能出现的新产品。 如前所说的餐饮老板的新品类,在叠加了“在线化”之后,便有了“勺子课堂”这一项目。由于餐饮人的学习时间有限且较为分散,线上课程更贴合他们的日常工作及生活习惯。在勺子课堂的课程体系中,包括了运营、营销、支持、战略、人才等维度——一种“新品类、在线化”的职业教育新产品。 (图:勺子课堂官网)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品类都能够在线化。具有天然在线基因的如泛IT类,包括平面设计、UI等,没有线下部分。而有些品类的线下部分很重,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挖掘机,有人能坐在电脑前学会开挖掘机吗?线下的部分将其做轻,线上的部分注入重的教育成分,将有可能诞生全新的职教物种。 在泛IT类的在线职业教育中,我们发现甚少有成规模营收的独立平台出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慧科集团的线上平台“开课吧”,自13年起便开始探索,至18年逐渐摸熟为互联网从业者提供职业发展、技能提升的教育赛道,并以纯在线的形式进行交付。插坐学院的创始人何川曾给我们算过一笔账,大意是在在线的客单价不高的情况下,获客成本高于线下,其经济模型是远不如线下培训的。这里的核心原因,还是市场成熟度的问题。 反观美国,早已有相对成规模的平台如Udacity、Udemy等。多鲸资本的研究团队发现,中美的职场文化差异,也导致了类似的平台迟迟在国内未能出现。如LinkedIn成立于2003年,脉脉成立于2013年,“职场社交”为什么会有10年之久的差距? 中国的企业成分相对还是比较复杂,大量的国企、区域性企业,其升职路径不是那么透明。即便在崇尚扁平化的互联网公司中,人际关系也是一个难以绕开的话题,在延续千年的宗族社会影响下,“就事论事”的基因缺失。但在今天,我们看到大量的95后,互联网原生、观念东西融合的人群进入职场,也如同东风阵阵,在一个即将到来的时间点上,将我们理想中的平台快速催长。 职业教育在中国,步履蹒跚地发展,却持续而稳健地增长着。如何应对Timing选择的不确定性?我们应当以终为始地看待问题。试想在比较久之后的将来,应该会出现什么样的产品形态,然后逆时间线推测。只有在确认了终点,向光而行,我们才有信心对抗这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思考了很多其他的问题。例如,新媒体营销等技能是否有“证书化”的必要?在我们看来,“证书思维”其实就是新旧职业教育的分界点。我们回溯到证书的本质来看,其实是一种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能力证明(其存在也创造了某些特殊的需求)。 但在今天,技能的验证周期大大缩短,唯一管用的通货就是你的能力。如最近电梯广告中令人困惑但有效的“伯爵旅拍”广告,便是一年只拍10部片的“红制作”这家公司的作品。嗯,作品本身就是证书。 “被裁员不是你没有证书,而是你能力不行。(一剂毒鸡汤)” 关于新职业教育的讨论,这只是个开始。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资本将会关注这个市场。 附:新职业教育图谱 附:新职业教育部分融资一览
(编辑:温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